莫为做慈善者轻易贴上“作秀狂人”标签

莫为做慈善者轻易贴上“作秀狂人”标签

【事件介绍】

1

男子热衷慈善被骂“作秀狂人” 母亲当场吐血

11月4日,邵建波向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现金和80万元的物资。

11月7日,邵建波与股东金炜一同赶赴南京,向南京市红十字会捐款两万元,设立“红十字旗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援助资金”,专门用于幸存者生活补助和节日慰问……

他被称为“活雷锋”,全国爱心形象大使,年近50岁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业。

邵建波操一口浓重的江浙口音,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慈善事业,而是小说《林海雪原》同名主人公少建波。对此,邵建波并不介意,“能跟这样的英雄同名,也算是我的福气吧!”11月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邵建波笑着说。

邵建波钟情于慈善事业与他幼时的一次经历密切相关。邵建波祖籍在浙江省瑞安市。“6岁时,有一天我去买冰棍,一辆大卡车从坡上冲了下来,我还在发呆,这时一个解放军战士快速跑过来将我拽到一边,卡车就从我刚刚待过的地方冲了过去,那个解放军战士只是提醒我下次过马路要小心就匆匆地走了。长大后,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恩人了。”母亲对邵建波说:“你要记住,向解放军叔叔学习,将来做个好人。”从那时开始,邵建波就暗下决心,要通过助人来回报社会,他觉得只有帮助更多的人,才能对得起当日救下自己的那位解放军同志。

邵建波有着浙江人特有的经商天赋,每一分捐给别人的钱都是他自己挣来的。1980年,15岁的他把父亲工作往来信函上的邮票揭下来去“倒卖”,成为学生老板。随后,他又卖钢材供应券,还做过废品加工销售等工作。养虎皮鹦鹉,拿到夫子庙去卖,让邵建波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还倒过猴票,到深圳炒过股票,回南京又炒过房。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积累了早期财富。用邵建波的话来说,他发财,只是经商的步子领先了其他人一步。“与那些一次就捐助上千万元的老板相比,我在慈善榜上永远都排不上号。”邵建波说,“好多老板都是‘发家’后,才开始做慈善的。但我是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就实实在在地在做慈善了,而且直到现在依然在做。”

“慈善事业并不是完成每年的既定目标”,在邵建波眼中,这样的慈善并不是真正的慈善。“我从来不会说自己一年要捐多少钱,而是视最终一年的收益来定,挣了多少钱,再决定捐多少。”邵建波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