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做慈善者轻易贴上“作秀狂人”标签(2)

莫为做慈善者轻易贴上“作秀狂人”标签(2)

邵建波曾遭遇过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索捐者。2007年5月8日上午,有10多名索捐者找不到他,竟找到了他的家里,向他正在家养病的69岁母亲黄爱华讨说法。他们把求助的失落与对邵建波的不满发泄到了老人身上,老人被气得当场吐血昏迷,被送往医院急救。临终前,老太太嘱咐儿子,要照顾好年迈的父亲,慈善也要继续做下去。满怀愧疚的邵建波心里五味杂陈,母亲的遭遇让自己无颜以对,母亲的宽容和对自己的支持更让他心中犹豫。

最后,邵建波决定走出这个阴影,“母亲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邵建波年过八旬的父亲被转移过3个地方,除了家人,没有人能接近,“同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再发生第二次,否则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如今,家人虽然嘴上对他的行为保持中立的态度,却也不会公开反对。

后来,邵建波决定匿名帮助别人。几年间,他用了好多名字,为的是使家人不被打扰。然而,他的做法还是引来好多骂声。一个发小对于邵建波的善举很不理解,他说:“我对慈善这件事并不反对,你有能力去做总是好的,但应该考虑对别人造成的影响。自己的母亲被人索捐逼到绝路,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还搞这些宣传?”

朋友觉得他不应该再让媒体介入,邵建波对此很无奈,“我已经做到活动时不带记者,却也不能一直这样推辞拒绝啊”。前段时间,央视请邵建波的父亲去电视台录节目,邵建波拒绝了,“我必须让我的家人远离公众的视线,至于大家对我的评价,无所谓了”。

匿名的方式也引来很多争议,有人说他这样做是故弄玄虚,变着法儿引起别人关注。他每到一处,不用真名,会留下一面五星红旗。“这是我对当年救我那位同志的尊敬,当时他肩上一个红色的领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只知道这个印记,希望留下一面小的五星红旗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做好事的意义,它是一个象征。”面对质疑,邵建波很无奈。

邵建波对记者说,一个大学教授出版了一套词典,因为销路不好,无奈之下,准备当废纸卖掉。邵建波知道后,以12元一本的价格买走,捐给了希望小学。学生们觉得词典编得很好,想要更多。邵建波又找到这个教授,此时却被告知涨价,一本15元。邵建波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买回去卖,而是捐给学生,做慈善用的。不曾想对方的回答竟是:“你骗谁呢?”教授的话让邵建波心寒。

“我不缺钱,也不缺名,根本不在乎那些东西,却被人骂成‘作秀狂人’,真的很难受。”对于做慈善,邵建波不知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骂慈善家“作秀狂人”是一种恶俗

邵建波做了20多年的慈善事业,可谓踏铁有痕,有目共睹。据资料,20年里,他共捐款捐物千万余元,先后帮助2000多人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他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继承,又是对正能量的传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然而,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却被说成是“作秀狂人”,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社会的悲哀,更是一种恶俗。

就是有这么一种人,见不得别人优秀,你不鸣则已,一鸣马上就会有人捻着鲶鱼胡,在其背后指指点点,对其求全责备,严格要求,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大有将其打造成为一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的意思。并以他们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价值取向,认为“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是神不是人,对别人的善举疑神疑鬼,总认为一定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捞什么好处。其实,这是一种恶俗,在这一点上,他们从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别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既是嫉贤妒能,又是看客,自己不做,又不愿意别人做,唯恐天下不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人生的道路多曲折,人生道路漫又长,谁也难免碰到艰和险,谁也难免遇到忧和伤。只要你我热情相拥,懦夫也会变成金刚”。

天地之间有杆秤,在做慈善的路上,我们希望邵建波走他自己的路,让别人嫉妒去吧,受人说三道四的又何止你一个,陈光标不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吗?不仅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你这样的“作秀狂人”,受到过你帮助的人,他们更感恩你这个“作秀狂人”,我们相信,“作秀狂人”也会传染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