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了依法治国的全景图,扎实地实施这个战略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监督”出现40次,是高频率词语之一,透现出以有效监督保证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讯号。
法治是遏制腐败的根本之道
腐败现象滋生,直观原因是监督失效,但根本原因则是法治缺失。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凡是公权力运作的地方都存在腐败发生的空间。经验告诉人们,法治有力的国家往往腐败现象的程度较轻,不讲法治的国家腐败现象必然严重。严厉实施法治,是遏制腐败的根本之道。
腐败以满足个人贪欲为动机,侵蚀权力的公共属性,是对法治的公然挑战。腐败缘权力而生,而权力为人民所有,依法治国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反腐败决心坚定,举措不断推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打“老虎”、灭“苍蝇”,深得党心民心。然而,在一些地方,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的问题依然摆在面前,打造依法治国升级版,将反腐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新一届党中央的重大抉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而公权力治理则是重中之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都离不开权力法治。依法治国必须对权力缺位进行监督,对权力越位进行阻止,对滥用权力的人和事说“不”。
法治遏制腐败的威力在于营造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社会氛围。权力是社会资源,又是利益工具,体现利益公共属性是权力使用的社会要求。用制度防范公权力变异,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遏制腐败的重要路径。制度运作需要社会环境作支撑。法治监督公权力呼唤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只有当国家治理法治化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了,才能造成权力掌握者不敢腐、不愿腐、不想腐的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