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积极示范效应(2)

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积极示范效应(2)

取消食盐专营,检测市场“咸淡”

取消食盐专营不再是“谣盐”。这将意味着盐业的垄断暴利“如盐融水”,一个漫长的时代结束,一个“无盐的结局”收场,而市场的“盐”正在生产中,呼之欲出,公众期待已久。在盐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入民意民智的“碘”,运用强大的民意推进改革,用网友的“灌水”滋润改革,用网友的“拍砖”兴建起改革的“防护墙”。这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又是公众更好地适应“后专营时代”的未雨绸缪。

取消食盐专营,检测市场“咸淡”。盐有调节食品咸淡之功效,而市场化的盐的质量与价格,可以检测出市场的“咸淡”,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咸淡”。食盐专营的垄断体制消灭,市场会不会引起波动?盐企会不会出现惜售或抛售等不正常行为?公众会不会抢购或囤积?有关部门不妨进行一些“市场预测”,以防患于未然。市场的决定性尚未实至名归,仅处于过程之中,市场还不够成熟与理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制“咸淡”。

一个新的市场主体诞生,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监管机制。专营时代,盐业监管部门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监管行为本身就有“利”可图,并且有《食盐专营办法》保驾。后专营时代,盐业监管的职责是否需要进行调整?《食盐专营办法》显然必须废除,监管的依据在哪?一旦监管机制不配套,监管的内生动力不足,进入市场的“盐”,其质量、安全等很可能“有点淡”,消费安全谁来保障?无论是保证盐业的食用安全,还是促进盐业的产业健康发展,依法治盐、严格监管是必备的。

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市场的价格规律会不会自然生成?这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昔日的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未来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利润,其过渡期与适应期是客观存在的,或许,只有来自市场自身的调节与资源配置力量,来自法治与监管的呵护力量,才能让垄断的“盐”顺利地融化在公众利益的“清泉”中,让盐业改革的红利更好地惠及于民,消费者“多吃三两盐”,民生改善才能“走路超人前”。

食盐放开以后怎么办

从历史大势看,盐业专营早已无存在的必要。盐业对国家的利税贡献,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80%甚至90%左右,降低到2006年的0.04%,其国家收益可以说不复存在。在今日的生产力水平下,异常丰富的储量和绝对保障的工艺,让食盐绝不再是稀缺品。“加碘”近年来争论颇多,但这个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必须“专营”来做保障,市场化之后仍旧可以专项监管。

然而,取消“盐业专营”并没有让所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担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的当下,取消“盐业专营”,食用盐质量能否保证。也有人提出疑问,如今相对低廉的食盐价格能否维持,毕竟,放开了“盐业专营”,相当于国家放弃了对食盐的定价权。问题无法详细列举。总的来说,就是取消之后能不能放心?一种商品从长期的国家专营模式中脱手,价格、质量、安全,方方面面的变化会是怎样的,老实说,市场没有太多“历史经验”提供答案。

食盐乃民生必需品,物价务必稳定,质量、安全绝对不容忽视。当然,这些与“专营”没有必然联系。“专营”的盐未必质量一定过关,“非专营”的盐未必一定会有质量问题,重点仍在质量监控的手段和力度。既然要放开,一切保障手段要重新建立,但前提是学会利用市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