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积极示范效应(3)

取消食盐专营制度的积极示范效应(3)

担心当然不会是多余。有专家分析,以一些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渠道优势,“盐业专营”取消后,很可能将我国长期生活在“专营”保护伞下的产盐企业快速并购或者挤垮,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由国家掌控的定价权可能会转移到这些寡头手中。市场竞争充分的欧美国家基本都已形成了产销一体、寡头垄断的盐业运行模式。美国的莫顿公司、北美盐业公司、嘉吉公司、岩盐公司等几家大型集团控制着全美约90%以上的产销市场份额;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全英一半以上;法国的南方盐业公司一枝独秀,几乎主宰了全国盐业。

有媒体报道,目前中盐专营的食盐销售价高于其收购价十倍,想证明垄断带来暴利。然而,据沃尔玛超市数据,实现市场竞争多年的美国,500g食盐的售价普遍在2美元以上,是目前国内袋装食盐价格的数倍。可见,市场化带来的寡头垄断不一定比专营垄断更友好。由此可见,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破除食盐行政垄断只是改革之始。盐业全面推给市场的同时,如何兼顾推进盐业产业转型,提高产品质量,借力做好盐业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防止食盐市场价格波动,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盐业市场新秩序,更是执公器者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的食盐放开以后怎么办,会不会从一个困境走进另一个困境,确实需要提前考虑。

没有了盐务局,照样能吃放心盐

我国盐业专营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主要是中盐总公司以及省、市、县三级盐务管理局和盐业公司。在市场经济已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中国的食盐管理经营仍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盐业体制政企不分,各地的盐务管理局一般与同级的盐业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盐业管理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垄断食盐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取消食盐专营,就是打破盐业专营利益集团的金饭碗,这显然是有利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然而,一些对市场化向来持积极态度的人,这次拿出的却是“谨慎欢迎”的态度,认为破除垄断固然好,但对食盐的安全监管更要从严。一些网友的表态更为直接,担心取消专营之后,“还有安全盐吃吗?”人们担忧以往在其他领域出现过的“一放就乱”现象,会在食盐市场化过程中重演。盐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公众的忧虑确有必要。

今年以来,在陕西户县、河南新郑、江苏徐州等地,相继发生“跨区域用盐”被罚款事件。河南业主黄某经营的小饭馆从郑州市搬到不远的新郑市,没用完的半箱盐也被带到新饭馆,黄某因此被罚款200元。这是今年“跨区域用盐”系列罚款事件中最荒谬的一例。但荒谬归荒谬,这些事例也反映出目前盐务管理部门的“敬业”,而“敬业”的根源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允许任何其他企业或个人触动自己的“奶酪”——食盐专营体制。“护食”当然可憎,然而公众担心的是,一旦取消专营,盐业市场的监管权力移交、分散到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届时盐业是否会出现其他食品生产流通领域出现过的“九龙治水”局面?而这种松散的监管是否又会导致私盐、假盐大量出现?

食盐专营始于春秋时期,持续了2600多年的悠久“传统”,难免让很多人产生无法忽视的心理依赖。一度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了公众对取消食盐专营可能产生后果的顾虑。而盐业专营利益集团在此前多年时间里,利用公众的顾虑,成功地拖延了有关改革的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只有烟草和食盐实行专营,有关部门一直试图推行食盐体制改革,但是十几年来先后提出的六个盐改方案,因遭利益集团阻挠,都是无果而终。

废止食盐专营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在盐业市场化过程中,只要做好监管架构方面的组织设计,充分发挥司法的震慑力,食盐安全就可以获得充分保障。在专营制度下,食盐从生产环节到市场终端,价格提高近十倍,其中的暴利都被销售环节的垄断者攫取,生产企业的利润却很薄。专营取消后,我国食盐生产流通成本必然大降,获得实惠的生产企业会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这正是企业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基础。公众有理由相信,在盐业市场化改革后,没有了盐务局,照样能吃到放心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