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低”的国考需从理性角度看待(3)

“创新低”的国考需从理性角度看待(3)

客观看待“国考”报名人数创新低

一年一度的国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一份稳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成为很多人追寻的梦想。

对国考创新低现象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就设置了较严格的准入门槛,也有人认为是申论试题实现分级分类考试、行测题实行两套试卷而增加了考试难度,更有人认为是因为目前的反腐所致,认为公务员已经没有多少“实惠”可占了。

笔者以为,说到公务员考试人员下降的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准入门槛的提高和考试难度的增加。毕竟,从以往的公务员考试看,其准入门槛和考试难度与今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至于说到反腐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更是关系不大,试想,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看,有多少人是为着权势和贪腐去考公务员的?说到底,多数人报考公务员,看中的是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固定的职业,仅此而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考报名人数以往虚高现象得到纠正,国考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实,对公务员考试人员下降,无须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产生过多的猜测和联想。客观理性看待今年国考创新低,显得尤为重要。应该说,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国考日益成熟,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也在日趋理性。今后,伴随着政府行政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考试必将更加完善和科学。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公务员唯一的宗旨,这也是公务员的价值所在。

“创新低”的国考,还可再“冷”一点

前几年,“国考”报名一度火得一塌糊涂,有人形象地称其“热得要灼烧”,从中可窥见求职者畸形的“投考”心态,舆论对报名者功利心态和民间“官本位”意识大加挞伐。如今,“创新低”的数据甫一出炉,众人又对“国考”形成另一层隐忧——报名人数越来越少,选材范围越来越局限,以前没人报的岗位,就更加没人报了。

这种隐忧多少有一定道理,但数据“创新低”就意味着“国考冷”吗?笔者不这么认为。

首先,“国考冷”是“大热”过后给人造成的虚假印象。前几年,国考像热饽饽,大受应届和往届毕业生欢迎,由于报名条件宽松,门槛不高,报考人数不断走高,公务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呈爆棚之势,社会上处处弥漫着“人人爱国考”的风气。孰能想到,大热的“国考”在今年迎来转折点,一方面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报考人数却创下近年新低,两相对比,“国考”大热的惯性终止,很容易给人以国考变“冷”的假象。

必须承认的是,今年国考竞争性确实不如前几年,为近年来“最容易”国考。但是,过百万的报名人数依然足够庞大,其在社会就业中的占比依然偏高,相比自主创业、下到基层或支援偏远地区等就业去向,报名“国考”的人数是其“依然火热”的佐证。如果非得说“国考”变冷,那也只是“相对冷”,用前几年火到畸形的“报考”状况作为参照,这样的“相对冷”其实强度还可以更大一些。

其次,“国考”的“相对冷”是社会就业面拓宽的有益显现。今年“国考”刚开放报名时,就有“相对来说不再那么火热”的迹象,分析认为,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中纪委接连发力“拍蝇打虎”,公务员隐性福利压缩,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不再像原来那般受追捧。这种说法自有其合理成分,但“国考”变得“看上去很冷”,有着多重原因,除上述政策性因素外,依托网络等高新技术的企业昭示更光明的未来,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出更令人无法拒绝的薪酬待遇,国企提供有充分竞争力的福利吸引,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户口等方面提供利好,分流了不少本欲投身“国考”的就业者。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