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低”的国考需从理性角度看待(4)

“创新低”的国考需从理性角度看待(4)

甚至乎,随着社会往多元化方向进阶,不少人开始主动面向基层,选择冷门行业,到农村,进民企,去社区,还有一些人干脆放下架子,摆地摊,卖蔬菜,当果农,把地板踩得踏踏实实。多元的就业抉择,也让国考看上去比之前更“冷”更没市场。

其实,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能为就业者提供多种选择,且各种选择之间不应存在过大的吸引差。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应创造更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应引导更多人往其他方向就业,而不只是“国考”这华山一条路。所以,至少目前我们还应坚持剔除“‘国考’本就该热”的老思想,防止谈“冷”色变。

更何况,依照目前的报考人数和社会就业构成,“国考”远没到冷的程度,社会还应引导更多人往创新科技企业和基层迈进。同时,中央应出台更多政策完善社会资源分配,祛除公务员隐性福利、特权等“附带好处”,并将公务人员的权力一点点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引入淘汰、退出、破格提拔等机制改变“铁饭碗”管理,让“官位”不再炙手可热,让“国考”继续“冷”下去。

【启示与思考】

报考人数的确是一降再降,而招考的要求、难度也在同步提升,这种瓶口缩小的趋势,或许因为是90后的职业观念转变,抑或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转变,都是良性的结构调整。要提防国考降温之争背后的舆论倾向——“少数舆论将‘国考降温’与‘反腐升温’‘官不聊生’等命题关联起来,要么借此抒发公职人员待遇低、压力大等牢骚,要么倒逼制度设计对‘腐败也是生产力’等恶黑逻辑睁只眼闭只眼。”

一年又一年,“国考降温”似乎正在成为大趋势。这一方面说明广大考生对公务员考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也说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或许有一天,当公务员终将回归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而那时的国考才会成为一次普通的人才选拔考试。

探讨公务员“热”与“不热”,国考“降温”与否,都要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国考也不例外,从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公务员考试报考呈现平淡、热门、回归的曲线。在一定程度上讲,国考过热,大量人才一窝蜂涌入,会导致其他行业遇冷,不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但是国考过冷,又难以保证公务员队伍的质量。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20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因此,引导国考进入一个合理的区间,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共识非常必要:那就是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并非只有公务员才是最佳选择,唯此才能让各种人才有各自准确的定位,三百六十行也才能行行出状元,才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正如有专家指出,光看报考总数很难得出好坏的结论,关心报考人员结构,关注报考趋势变化,才能了解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为今后的国考以及公务员岗位设置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