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要靠推进改革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人大在1981年12月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经济建设十大方针。它环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提高效率(当时叫做“效益”)。 到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方针。第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即从主要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方式。第二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后一转变是前一转变的基础。
几十年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针在不同时期的执行情况差别很大。问题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靠经济体制以及其他社会政治体制的转变来推动。“九五”改革的力度比较大,转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显得不那么有力,以至于到“十一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3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行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改革的进度。改革有所推进,体制有所改善,发展方式转型就容易取得成效;否则即使三令五申,反复动员号召,转型也还是举步维艰,成效不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支持下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得到了新的强大推动力。十八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这就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体制上的基础。
近年来,一些同志对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十分着急,因为按照过去的经验,经济增长一减速就会立即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是实际情况没有那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一再探底,但是就业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在改善。最明显的是普通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改善。去年政府预期的城镇新就业人数是900万人,结果完成了1310万人,达到预期目标的145%。今年把这个预期目标提高到1000万人,到10月已经完成,全年的情况比去年还会稍有改善。经济减速并没有引起失业增加和社会动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