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

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坚持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司法公正要求法律本身具有公正的品格。公正是良性社会的基本标准,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正当关系,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是法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司法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解决纠纷,实现特定的法律秩序,司法正是通过矫正社会上的不正义实现社会正义,从而实现社会安定的。司法公正受制于法律本身是否公正,司法能否实现公正,取决于司法依据的法律是否公正。司法公正要求法律本身具有公正的品格,如果法律本身缺乏公正性,即使被不折不扣地适用于具体案件,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也不能实现公正的结果,这正是《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制定、完善了大量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司法公正要求严格司法。在法治社会中,司法被视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最终、最彻底的方式,“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要求司法必须是公正的。司法公正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一个社会丧失了司法公正,也就没有了基本的公正。而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推进严格司法。具体而言,严格司法就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平等保护、诉讼条件得到平等保障。严格司法要求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正确适用法律,正如《决定》所要求的,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要严格执行程序要求,为法治的有序化和理性化提供强有力的控制机制,限制司法人员的恣意,进而保障实体公正的实现。严格司法要求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为严格、公正司法提供明确的依据。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