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4年中国参加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以来,新中国的多边外交已经走过了整整60个年头。60年来,中国通过多边外交,传播了中国对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的理念与诉求,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有力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通过多边外交,中国还有力促进了本国及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了地区及全球安全与稳定。可以说,中国的多边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期望的提升,中国的多边外交也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转型升级。
中国多边外交的主要成就
60年来,中国从多边外交的“局外人”及“有限参与者”,逐渐成为多边外交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第一,传播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及国际规范理念。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还曾是国际体系的受害者。这使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在国家间关系中特别珍视主权、独立及平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寻求国家间关系的和平、平等与和谐。中国不仅在双边关系场合,还积极利用多边外交宣扬和传播中国关于国际关系的理念与主张,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帝反霸”、“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亚洲新安全观”等原则与主张。
早在1954年4月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解决朝鲜问题及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向世人庄严宣示,“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并抱有互信合作的愿望,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1]这是中国首次在多边国际场合阐述新中国关于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及国家间关系的原则诉求。在次年举行的首届亚非国家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不仅为大会的成功举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努力使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充分吸收了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一次巨大成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中国政府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宣扬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和国际规范观,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及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国际力量。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及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等言论的出现,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及“新安全观”的理念,利用联合国、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等多边外交舞台,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观”,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构建一个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相互借鉴、安全上相互信任的“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诉求,向世界传播了谋发展、求和平、促和谐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维护了地区及全球和平与稳定。新中国一直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秩序维护者。新中国参加的首次国际会议—日内瓦国际会议,就是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及印度支那问题的多边国际安全会议。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克服了美国对印度支那会议的重重阻拦,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在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的《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为印度支那的和平迎来了一线曙光。新世纪以来,中国奉行积极安全政策,通过创建上海合作组织打击“三股势力”,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创建六方会谈,探索以和平的多边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中国成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支积极力量。此外,中国还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亚信峰会等地区安全机制,寻求促进地区安全、化解海洋纠纷、构建地区安全互信的机制和措施。
在全球层面,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在解决全球安全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并在冷战结束后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类维和行动。自1992年中国首次向柬埔寨派遣蓝盔部队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以来,到2013年5月已经累计向联合国三十多项维和行动派出各类人员约2.1万人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及重大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参加了一百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三百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地区和平及全球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