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及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是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创始会员国。自1980年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地位后,充分利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及融资便利,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减贫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全球最大的贸易多边机制的便利条件,进一步密切了与全球的经贸联系,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还通过多边经济外交,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000年11月,在中国—东盟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得到东盟与会领导人的积极回应。次年1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据统计,2002—2012年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从548亿美元上升到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3.6%,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3.4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3]中国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2012年12月,东亚峰会宣布启动涵盖东盟成员国及中、日、韩、印、澳、新(即10+6)六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致力于建立一个涵盖东亚16国的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经济一体化。
通过多边经济外交,中国不仅带动了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还拉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2000年10月,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45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长及相关官员参加了会议,揭开了中非经济合作的新篇章。论坛的创立有力推动了中非在贸易、投资和援助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不仅跃升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中国对非投资的规模不断提高,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除石油和矿产领域的投资外,还覆盖了食品加工、皮鞋生产等制造业领域,为非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便利。此外,中国还通过中阿合作论坛及筹办中拉论坛,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及拉美地区的经贸合作,共同推动跨地区经贸关系和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全球层面,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后的欧债危机挑战,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通过二十国集团及其他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一系列扩张性货币及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应对危机。中国通过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内需,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成为推动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入资金,向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提供融资,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风险管控,避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力。
第四,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作为一个曾饱受列强欺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多边外交十分注重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国际关系中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言堂,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世界事务的权利。“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 [4]中国不仅利用多边场合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还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及诸多地区多边机制中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冷战结束后,面对愈演愈烈的人道主义危机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削弱联合国地位的做法,中国积极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维护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稳定中的权威与核心作用,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国还利用二十国集团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仅如此,中国还通过参与创建金砖国家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及跨地区多边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民主化,提升新兴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区域协作及治理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