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边外交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上升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与互动,中国的利益边界在不断拓展,周边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化产生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以及中国利益拓展过程中与周边及外部世界可能产生的利益碰撞甚至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对中国多边外交提出了新挑战。具体来说,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多边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何利用多边外交维护与促进中国的发展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前所未有地加深了。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世贸组织成员国中遭遇贸易纠纷最多的国家。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八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 [5]与此同时,对海外能源的巨大需求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这些能源进口的绝大多数都要经印度洋到马六甲海峡再到南中国海。这一漫长的海上交通线不仅存在海盗问题,还有潜在的海上恐怖主义威胁,同时还涉及领海纠纷问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压力也在逐渐上升,要求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海洋多边安全机制以及多边气候会议维护与促进发展利益,成为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二,如何利用多边外交化解分歧与矛盾,维护中国的安全利益。当前,中国与日本、东盟等成员国在领海划界及岛屿主权归属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与矛盾,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构建政治互信的绊脚石。尽管早在2002年中国就已经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政治文件,但如何进一步落实,将其变成处理南海问题的行为准则,至今仍困难重重。近年来,东盟中与中国存在领海争端的国家有联合起来借助东盟这一多边机制处理南海争端的趋势,加之美国极力推动东盟以集体力量应对南海争端,南海问题多边化及国际化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如何在双边会谈外,敢于和善于借助地区多边机制,妥善处理好南海及东海争端,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及海洋权益,在海洋维权和维稳之间谋求平衡,需要我们的外交智慧。
第三,如何利用多边外交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际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外交强势论”轮番登场,对中国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损害。据皮尤公司2014年发布的最新全球舆情调查,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印象总体较差,绝大部分国家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其中德国、意大利对中国的负面印象高达64%和70%。在亚洲国家中,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国家对中国持有非常负面的态度,其中日本高达91%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越南这一比例也高达78%。中东地区对中国的印象也总体较差,其中土耳其、约旦、埃及等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印象。只有在非洲和拉美地区,中国的形象总体正面。 [6]或许这一调查结果失之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在改进我们的传播手段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中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何利用多边舞台和多边外交,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的故事,讲好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提供地区及全球公共产品,维护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展示共赢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的国际形象,是中国多边外交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