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边外交60年:成就与挑战(4)

中国多边外交60年:成就与挑战(4)

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多边外交需要在继承已有优良传统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底蕴、人文精神及世界关怀的多边外交理念,提升外交吸引力和感召力。外交不仅仅是唇枪舌剑、觥筹交错及穿梭行走的语言与行动,也不仅仅是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技巧和谋略,它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内心触动。“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中国需要努力汲取古代思想中的仁爱、非攻、人本、和谐观念,结合新中国外交思想中的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反帝反霸、和谐世界理念,进而提炼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及底蕴,又具有世界关怀的多边外交新理念,提升中国外交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减少中国和平崛起的阻力和外界疑虑。

第二,积极参与多边国际制度建设,提升捍卫国家利益及塑造地区秩序的能力。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刻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一些旧的国际制度难以有效适应新形势,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国际制度正在应运而生,重新调整地区及国际秩序的边界。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集团的诞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多边贸易机制的涌现,都反映了这些新情况和新趋势。中国必须善于利用机遇,准确判断地区及全球秩序转型大趋势,积极投身多边机制的改制和建制中,特别是那些涉及周边政治、经济及安全秩序调整及全球重大趋势的制度建设,提升捍卫国家权益及塑造周边与全球秩序的能力。

第三,建设一支高水平外交队伍,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中国要利用好多边制度,维护与促进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塑造地区及全球秩序,提升多边外交话语权,说到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外交队伍。就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和面临日益繁多的国际挑战而言,中国的外交队伍人才显然不足。中国不仅在重要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人及高级职员的人数总体偏低(甚至远不及邻国日本),而且外交人员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训练也较为欠缺。这往往导致中国在国际组织及重大国际会议中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中国需要在外交人员培养体系、选拔制度及实习、培训和锻炼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造就一批国家亟需的高水平外交人才队伍。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 徐坚:“传递中国"正能量".(上网时间:2013年5月9日)

[3] 匡贤明、何冬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远景与突破》,载《全球化》,2014年第6期,第80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545页。

[5] 晏澜菲:《中国仍是贸易摩擦最大受害国》,载《新农村商报》,2014年1月22日。

[6] Pew Research Center, “Global Opposition to U.S. Surveillance and Drones, but Limited Harm to America"s Image: Many in Asia Worry about Conflict with China,” July 14, 2014.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