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常态”,我们如何主动适应?
“适应新常态,需要明确增长的新动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说,“我注意到,会议对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进行了界定: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这个界定意味深长。”会议提出,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种判断非常客观。王远鸿认为,下一步在消费领域,要加快培育信息消费、养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增长点,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出来。
贾康认为,主动适应新常态,还体现在宏观调控思路的优化上。“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重在结构优化,侧重改善民生、促进结构升级。目前,提高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是有空间的。”贾康说。
专家们强调,面对新常态,我们不能被动适应,而应积极引领新,有所新作为。
“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贾康表示,相信2015年将有重要的改革举措出台。“改革有了顶层设计,下一步关键在落实,让改革措施具体化。”
迟福林认为,下一步,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改革将有重点突破。市场开放的进程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提速,都将为经济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动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多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下一步改革,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要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
专家们一致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要既趋利避害,又顺势而为,从而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记者冯蕾、李慧、钟超、杨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