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把推出精品力作作为繁荣文艺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一深刻论述揭示了文艺工作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把准了当前文艺工作的命门。文艺工作千头万绪,出作品是硬道理,出优秀作品是硬任务,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奋斗目标。推出能够传世的精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的宏篇巨作,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艺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包含着永恒价值,即认识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的作品,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作,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记录。
我们正处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有这个历史责任,要为时代放歌,为时代留下永远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也不可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整体来看,创作仍是文艺工作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创新力不足,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创作文艺精品的基本路径。首先,对于文艺工作领导者来讲,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推出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带动文艺创作的繁荣、推动文艺创新。第二,对整个文艺战线来讲,要坚持“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题材、体裁、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第三,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第四,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不追风、不流俗,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潜心创作,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力作,树立艺术“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相对于创作,艺术评论更为薄弱。红包评论、人情评论致使评论的公信力减弱;评论队伍老化、后备人才不足;评论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加强。近年来,文化部就艺术评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了评论与创作互动、评论引导鉴赏的良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艺术评论的生态,吸引、培养年轻评论人员,改变评论独立性差、人情因素重等因素的干扰,切中要害。我们将实施艺术评论引导和扶持工程,不断完善评论工作的方式方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领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指导,把好艺术评论的方向盘,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导文艺创作走上正确的方向,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激励诞生更多的精品力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