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五大主要任务。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围绕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旨在对明年经济形势和工作重点进行深度解读。
稳中求进 认识新常态的长期性
从今年5月首次提出,到APEC会议上系统阐述,“新常态”再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诠释“新常态”的含义为“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自2011年降至10%以来,增速逐年下调,2011年为9.2%,2012年和2013年为7.7%。今年,“新常态”含义中经济增速的新常态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最近发布的《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2014年GDP增速为7.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预测2015年GDP增速可能放缓至7%。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
当此形势下,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向记者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到中高速,并不是宏观调控无可奈何,实际上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调整的结果,这是一个常态,并且是长期的常态,不是三五年的常态,这种‘新常态’符合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准确把握新常态,要关注其长期趋势变化和短期应对的政策性含义,注意长期新常态与短期新常态的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分析称,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8.5%—11.5%的超高速增长区间,向6.5%—8.5%的中高速增长区间过渡,经济增长目标与消费、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平分配保持动态优化平衡。而从短期来看,有人担心经济失速,但如果通过连续降息、基础建设项目投资等来应对,那就不能实现从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到消费导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变。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此,曹和平表示,长期新常态是良性的,而对短期新常态的认识,需要决策层、媒体、企业界和学术界形成共识,对GDP增速的下降要有宽容度,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主动适应“新常态”,避免影响中央对经济决策的长期判断和决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