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网站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新闻:某省国土资源厅一行人在处理滑坡事件途中车辆侧翻,致2人重伤2人轻伤,包括一位副厅长。
照理说,我们国家这么大,发生这样一起车祸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让笔者惊讶的是,这则新闻的网友跟帖。因公负伤,本该让大家肃然起敬,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却因伤者的官身“坏了事”。打开跟帖,竟是满屏的谩骂之词:什么必定是贪官啦、什么现世报啦,甚至连伤者的祖宗十八代都被“操心”的网友顺便“问候”了一下,大有打倒在地再踹上几脚的快意恩仇劲儿。少数几个网友为伤者鸣不平,立马遭到若干人的“群起而攻之”,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无奈人单力薄也只得偃旗息鼓、把嘴巴捂得紧紧的。
笔者无意为官员辩护。确实,这两年频繁曝出某某官员动辄贪污个天文数字的新闻屡屡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承受底线。这样的官,不仅应该让人们好好骂一骂,以解人们心头之恨,还要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况且,网友一浪高过一浪的骂声,还能起到警醒其他想贪未敢贪、小贪没大贪的官员的作用,在他图谋不轨的思想小火花刚刚冒出来的一刹那,网友的骂声兴许能让他背后发紧、浑身一激灵,小火花就此夭折也很有可能。照我看来,这样的骂声,不需制止反而多多益善。
可骂官员不等于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再仇官也不能丧失应有的理智和悲悯。这则新闻中受伤的官员,没有在受灾现场微笑、没有戴着天价豪表、没有口出“代表人民还是代表党”的诳语,至今也还未听说有什么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的证据……有的只是连夜赶往受灾现场因此受伤,却在网友“逢官必贪”条件反射的谩骂声中形象坍塌,一场正剧也变了味,掺杂了浓重的悲剧味道。殊不知,给伤者扣上一顶贪官的“大帽子”,多少有点网友的一厢情愿。可如果没有这顶“帽子”,那些骂人的人又怎能给自己争取到替天行道的“免死金牌”?只可惜,假设毕竟不是事实!不知道这些网友在打下这些字句的时候,是否也有一点心虚?这样的骂声,不仅不能起到惩戒贪官、警戒官员的作用,反而因为网友的不理智冰冷了伤者的心、冰冷了所有有正义感的、善良人的心。在出现危急情况、需要官员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这些骂声是不是也会使官员背后发紧、浑身一激灵?因为不愿再蹈李强的覆辙而采取舍公保私?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在他还贪不贪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伤于救灾路上的人来说,滥骂真得适合吗?
值得庆幸的是,现实还不至于太糟糕!虽然,说难听话的远多于说好听话的,打架的远多于劝和的,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这代表了关注这则新闻的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的话那就错了,就此认为网友都是如此偏激、大多数人都失去理智更是大错特错。笔者浏览这则新闻时,发现共有1.2万人浏览,而只有900余人评价。这么看来,即便这900多人都在“替天行道”的行列,也不足十分之一,大多数人还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状态——沉默。
对于这种沉默状态,我们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由来已久。在鲁迅笔下,他们被称为“看客”;在学过哲学的王小波那里,他们又有一个颇富哲理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无论被叫做什么,沉默这种行为在鲁迅和王小波那里似乎都不大被看好。鲁迅在频频亮出“匕首投枪”的时候,无论目标是谁,只要时机合适,都不忘捎带奚落一下冷漠的“看客”。王小波在充当了多年“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份子后,终于一边决定不再沉默,一边感慨道: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
考虑到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同,在网络上仍保持沉默,原因大抵有两个:不敢说话和不屑于说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