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话但又不愿意“蹚浑水”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是许多不敢开口说话的网友的真实想法。这种想法,乍一看,确实没有错!你看看,刚有几个网友替伤者抱不平,就立马有一拨又一拨的网友站出来指责他,大有不承认与伤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就绝不善罢甘休之势。打抱不平的人一看这阵仗,乖乖,还是赶紧闭嘴吧。可仔细咂摸咂摸,有点不对劲儿。假如这个世界堕入黑暗,那么,吹灭最后一盏灯的,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忍气吞声。一般说来,大多数人的看法会形成对某事件的“意见气候”,一旦某种看法成了“气候”,那就相当了得了。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就为占据了“主流”,会有很强的心理优势,遇到合适的场合就愿意把自己的主张大声嚷嚷出来;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发现只有少数人跟自己在一个“战壕”里、势单力薄,在公开场合下因担心被孤立更倾向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保持沉默。殊不知,越沉默、说话的人越少,形成“气候”、占据主流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实,占据主流的言论未必是真理,咱看似“不入流”的言论有时候也并非真得不入流。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理不在声高”,可见重要的不是声音的大小,而是在理不在理。再说了,如果保持沉默的人都能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汇聚在一起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盖过原有的主流意见也不是不可能。这么看来,除非打定了主意沉默一辈子,否则,该说话是就说话,只要说的是良心话、真心话,少一点儿顾忌、多一点儿勇气,毕竟邪不压正,这个世界还是正直的人多。没准,咱也能说出个“气壮山河”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照理说,城门和城外池塘的鱼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二者甚至连“同为生物”这么低的标准都够不着。哪承想,一场意外的大火让城门和池鱼来了次“亲密接触”,城门的灰烬中由此便隐隐飘出丝丝烤鱼的香味。故事所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一遇到实际问题,人们就立马把这个故事抛到脑后,只要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就采取不评论、不出手只围观的态度,把事不关己的“灯笼”挂得高高的,心甘情愿地沉默着。这或许是不屑于说话的那部分网友的心理,即犯不着为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着急上火。跟前面所说的那部分不敢说话的网友不同,这部分人压根就没有说话的愿望。如果说,前者是迫于形势不说话的,这拨人则是主动放弃了说话的权利。只看眼下的话,这部分网友的作法不失为明哲保身的上上策,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可长远来看,却是出卖自身利益的愚蠢之举。受了伤的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或许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驶万年平安船”,保不齐哪天,摊上事的就是自己。再说,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对这种随便“扣帽子、甩棍子”的作法说说话的话,实际上是在助长这种社会心态的壮大,结果,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就会“受了伤”。社会风气是我们生存的“精神空气”,每天都呼吸着病态的空气,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身体永远健康?
其实,骂与不骂,说话与不说话,都只是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正义的、理智的声音成为主流,这才能维系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