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
最后,新常态经济给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提出了新的问题。会议重复了2015年宏观调控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托底的原则,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宽紧适度”的要求。近期也有很多关于财政放松赤字,货币要适度宽松的讨论。转型的过渡期有经济下行的压力,社会资本很难调动,短期靠政府加大投资基础设施,可能也是对冲下行的无奈之举。不过笔者担心的是,如果财政货币政策都有新的积极的动作,宏观政策还能说是稳吗?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增长的赤字是为了加大政府投资,是否又回到挤出民间投资的老路?能否换一种思路和方式,以改革为抓手,尽快完善PPP的制度,让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对稳增长的效果可能更好更可持续。如果赤字扩大是为了增加民生投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完全有可能大大改善民生领域的投入。
关于货币政策作用,会议有宽紧适度的表述,但是印钞票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应该是有共识的,中国经济不缺钱,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笔者认为,2015年货币政策不是宽松的问题,而是如何推进利率市朝的改革,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系统利用利率管理风险和资产负债表的能力,防止经济下行加剧金融风险暴露,才是最紧迫的任务。
近期降息以及定向降准引发全面宽松的预期,我们认为,2015年,美元继续升值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资本流入延续2014年的态势,不排除继续使用降息甚至降准的货币工具。央行有必要对近期和明年可能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行为,做出更明确的解释。究竟是货币政策转向,还是为了补充外汇占款减少下的正常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或者是为了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以避免市场对政策预期产生误判,发出资源配置的错误信号。不过,如果存款利率不完全放开,短期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是很难达到政策预期效果的。因为存款利率不变,银行绝对没有动力去降低贷款利率以“自动”减少无利率风险的收益,特别在现在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的形势下。
解释当前降息或者降准的政策还有一个目的,是避免让市场认为,政策仍然纠结于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仍然停留在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基础设施的“旧”的增长思路和方式,而不是真正关注新常态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培养,不是关注适应新常态的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误解中国经济仍然在旧结构的陷阱中挣扎,误导企业和市场对新常态经济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打压对新常态经济未来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和谐包容的发展的信心。
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常态”,还是要靠改革和创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