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的高铁动卧,究竟能赢得多少旅客的青睐,不能不让人打上一个问号,因为即便不考虑普通旅客的承受能力、即便这样高铁动卧票价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商务人士来说并不算高,但其在性价比上是否PK得过民航飞机,也是非常令人怀疑和担心的(毕竟,“不差钱”并不等于愿意“乱花钱”)。
事实上,囿于价格的高昂和性价比的不高,“高铁动卧”不受市场待见、经营惨淡,铁路部门此前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如早在2011年1月开通的沪蓉、沪渝动卧,就曾因票价畸高、上座率只有25%,而在当年就不得不被取消。而同样在2011年,京沪动卧也曾因“上座率并不理想”,不得不“将部分高级软卧部分取消,以普通软卧代替”。面对这样的前车之鉴,此次新增开的、票价同样“高处不胜寒”的京沪至广深间高铁动卧列车,是否会重蹈此前沪蓉、沪渝、京沪动卧的覆辙,不能不“让人捏上一把汗”。
诚然,作为企业,铁路部门希望通过更高的票价来追求更高的收益,并非不可理解。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其一,长距离的“高铁动卧”,是否是铁路部门追求收益的恰当方式、最优选项——像京沪至广深之间动辄一两千公里的超长线路,高铁是否“干得过”民航?其二,在“运力不足”、“一票难求”的铁路春运大背景下,身为央企的铁路部门选择在春运期间增开这类票价高昂、显得相当奢侈的“高铁动卧”,是否足够合乎时宜?是否会进一步挤占原本不足的铁路运力、加剧“一票难求”的程度,进而有损铁路应有的公益性?要知道,长期以来,铁路春运最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公益价值正在于,它能让数以亿计的旅客能以一种廉价、低成本,而不是以一种高价高成本、甚至奢侈的方式回家过年。
高铁动卧票价“飞”上天违背《价格法》
不少人今年回家过年的出行成本要增加。对于收入不高、不看重路上时间的人群来说,无疑,要么希望乘坐普通列车,要么希望高铁降低票价。然而,高铁降低票价不仅看不到希望,反而涨价“一飞冲天”,比飞机票价还要贵。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发布的《关于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有关事项的公告》中,并没有列出定价依据,只是称“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至于这次公布的高铁动卧票价为何会“飞”上天,铁路企业既没有拿出具体的政策依据,也没有公开市场依据。
无疑,高铁票价和高铁动卧票价,都属于政府定价范畴。根据《价格法》规定,制定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但是,高铁票价似乎从没有听取消费者意见,也没有召开过听证会。
曾有律师申请公开关于火车票价格调整的事实、法律依据和征求消费者意见听证论证情况信息。发改委去年1月给出答复:我国高铁网络尚在建设中,已开通的高铁还在运营初期,生产经营等情况还不稳定,正式定价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难以履行政府定价程序……也就是说,高铁动卧“天价票”不是依法定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