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变局 新常态 新驱动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变局 新常态 新驱动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面对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寻找新的驱动力量,适应新常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招。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可形象地称之为“铺摊子”,但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上台阶”。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创新显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常态已成为中国在迈向小康社会攻坚时期经济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2015年将是中国经济形成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在岁尾年初,认识中国面临的新变局,找到适应新常态的新驱动力,进而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从国内看,经过35年的赶超式增长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成功从农业大国变身为工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在已是一个经济巨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觑。粗略测算,仅2014年一年的经济增量就将超过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动力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正进入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求方面,外部需求在减少,内需的重要性在上升;要素方面,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增强;发展速度方面,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模式,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发展取向方面,民众诉求在增多,目标多元化趋势明显。

从全球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德国引领的“工业革命4.0”喷薄欲出。新兴国家加快了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可以说,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同时,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世界各国正在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和人才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以美国为主导力推的全球超大排他性区域自贸安排,如TPP、TTIP等,将使全球市场碎片化,规则制定垄断化,全球化进程遇到新挫折。概言之,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面对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寻找新的驱动力量,适应新常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应该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可形象地称之为“铺摊子”,但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上台阶”。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创新显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实现创新驱动,从“血汗式增长”迈向“创新式增长”,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力军。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创新与市场对接,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选择走符合企业比较优势的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新工艺运用方面的作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