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摘要:清正廉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历史渊源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尤为重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清正廉洁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历史渊源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尤为重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从政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中的为政之道、为政之德,蕴含着丰富的清正廉洁思想,是当时社会正本清源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今天的反腐败工作也有重要借鉴价值。

清正廉洁是传统政治伦理对从政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道德认为,清正廉洁对治国安邦、民风教化、听讼断狱作用重大,不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大众教育上,都把它摆在突出位置;历代贤明君主更把清正廉洁作为从政之要、为官之本。西周时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每一条都没有离开“廉”。汉文帝“贵廉洁,贱贪污”,认为廉吏是人们的表率。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强调清廉为官德之首,指出“廉平之德,吏之宝也”,“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明太祖经常告诫官员们要“无作是非,显尔祖宗,荣尔妻子,贵尔本身”,以“为民造福,立名于天地之间千万年不朽”。清康熙皇帝曾手书“清、慎、勤”御匾,以之作为文武百官的从政准则。

清正廉洁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追求。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非常认同清正廉洁这一价值标准,并外化为不思妄取、清廉自守的自律行为,树立了廉洁、勤政、爱民的榜样。东汉杨震在老朋友王密夜送十金并说无人知晓时反诘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跃然纸上。北宋包拯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宋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严于律己,清廉简朴,公正无私,从端州知州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婉言谢绝,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千古美谈。

清正廉洁是人们评判官员德行的重要标准。百姓心中有杆秤,对清官廉吏景仰爱戴有加,称之为“青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晏婴尚俭拒新车”、“子罕辞玉”、“吴隐之笑饮贪泉”、羊续悬鱼拒贿、“一钱太守”刘宠、陶母责子送鱼、“狄仁杰铁面无私廉明断案”、于谦“两袖清风”、海瑞“直言天下第一疏”、林则徐赴任“四不”留清名、“清官第一”于成龙,等等,说的都是人们心目中清官的典范。而对贪官污吏,老百姓则恨之入骨。据史书记载,明朝宦官刘瑾因贪污贿赂、鱼肉百姓东窗事发被凌迟处死时,万人空巷。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90多年来,我们党一直不懈努力,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并保持队伍的清正廉洁,认为是否廉洁奉公是衡量党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1929年12月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中,毛泽东就把有关廉洁奉公的内容写进党员五项条件。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这些都是早期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本色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注意弘扬清风正气,积极防止、坚决清除贪污腐化现象,使“我们党在扫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保持党和国家机关清正廉洁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