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票”回家过年的尴尬(4)

“囤票”回家过年的尴尬(4)

收取的这些费用不作为铁总的收入,而是作为专项基金,用于那些无钱买票回家或者减免农民工群体乘车费用的经费。这样既避免了铁总说话不算数的质疑,又通过一定的经济杠杆控减了重复预定票和大量囤积票源以及被黄牛操控的情况;既满足了那些“多项选择”购票者的需要,也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了火车票网上订票的正常秩序。

回应“囤票”不能止于“不鼓励”

今年“春运”购票出现的“囤票”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放大了“一票难求”的焦虑,造成了超越实际供给紧张的假象;二是形成了乘客选择机会公平的严重失衡;三是成倍增大了社会的购票成本,使得购票成了专业的活儿,浪费时间、精力,打破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节奏。

旅客的囤票现象,既是抢票的非理性冲动,也是规则所赋予的合理选择。对于“囤票”现象,表示“不鼓励”、呼吁保持理性,以给更多人有选择的机会,固然是必需的,但是,于事实来说也是徒劳的。那么,回应“囤票”不能止于“不鼓励”,尤其是对铁路方面来说,更有必要将“囤票”给票务的影响规避到最小的范围内,以保证乘客的普遍利益。

不鼓励“囤票”除了鲜明的态度之外,还要有能够获得乘客信任的举措。消解“囤票”的紧张心理,调配的运力、加开的车次及时加入票务,恐怕才是最好的“解药”。须强调的是,“囤票”现象也是售票服务不均等的体现,所折射出来的规则漏洞也需要修补,现行的规则等于允许相同路线每天的票都可以买,并且,车票开车前15天退票免费,客观上赋予了囤票中不需要车票回流较长的周期,从而影响到其他乘客提前购票的选择。

尽快堵上“囤票”的技术漏洞

在公共层面,“囤票择优”无疑是一种恶意行为,因为它并非真实需求,除了最适合的那张外,其余的票必将回到票箱重新配置。这一来一回,为售票服务增加了额外投入,让购票秩序更加混乱,也增加了其他购票人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而从结果看,票还是那张票,座位还是那个座位,铁路运力没有改变,这一番折腾何苦来哉!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