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票”回家过年的尴尬(6)

“囤票”回家过年的尴尬(6)

这是购票规定变更后依然要面对的问题。预售期延长,退票成本降低,虽然初衷是为了购票更为方便、顺畅,但是“一票难求”的供求格局没有变,春运火车票作为稀缺资源的分配格局也没有变。在“运力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买票的时间被分流了,但买票难的焦虑并没有稀释;预售的时间提前了,但“买票难”的难题并没有提前被消化。从社会感知上来讲,最大的区别,不过是这次“战斗”持续的时间,以前是20天,现在是2个月;以前只是“抢票大战”,现在又来了“囤票大战”。

在运力不足还要长时间存在的现实国情下,火车票在春运期间的高度紧张,必然会让购票人心里极度缺乏信心和安全感。尽管没有人愿意起早贪黑苦守电脑前去抢票囤票,但也注定没有人能够抗拒加入到这一场“战斗”的行列。对于渴望团聚的异乡人而言,第一位想到的,永远都是要一张回家的车票使出浑身解数,不惜高昂代价。

包括规则的制定者在内,整个社会都无法回避这种纠结。一方面是公共资源高度稀缺,一方面的利益和博弈主体日趋多元,12306网站必然要不停地与各种“抢票软件”作战,永远不足的票源也必然要在不同的购票人中产生争夺。正视这种必然性,囤票行为虽然谈不上光彩与合理,但是未必不是心态焦虑和不安全感使然;正视这种必然性,购票规则固然要面向秩序和公平做科学调整,也要承认不可能完全杜绝规则利用的空间。

只要我们置身于“再难也要回家”的心理情境,体验过春运购票的无奈和辛酸,我们就会对抢票囤票多一份理解,意识到从根本上解决买票难、回家难,要靠提高客运能力与效率,乃至消除城乡差别,减少“候鸟”式迁徙来解决,而不是指望购票规则上的“排排坐吃果果”来实现。没有这种“大公平”的实现,各种抢票行动就只是变换了方式而已。

【启示与思考】

火车票提前60日开售,这一由铁总精心奉上的春运大礼,未曾想却并不受待见。更加始料未及的是,原本指望分流购票高峰的售票日提前,结果是抢票高峰的提前到来。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出于稳妥起见,多抢些春运期间的车票囤着,等到行程最终确定,再将多余的票退掉,也就不失为规则之内的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