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很难对囤票一族做出道德审判,尽管谴责声音不少,但大多数更像是自己没抢到、没囤到的抱怨。预售期60天+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的新规,仿佛是在购票者面前摆出一道测试题:是选择方便自己,还是方便大家?是维护自身利益,还是遵守道德准则?其实,类似例子并不罕见。如在一个需排队进入的公共场所,被发现有个无人管理的侧门,大多数知情者必然选择侧门,而不是老老实实在前门排队。“囤票一族”固然应该检讨自己,但造成此技术漏洞的规则设计者更该反思。
想要化解囤票困局,需要铁路部门细致深入地调研规划,多方考量。首先,应该对购票行为本身设置必要的限制性条件,比如说一定时间内购买数量应确立合理限制。其次,还应为退票设置必要的数量限制。单纯提高退票费用并非上策,提前15天退票不收费,原本就是铁路部门释放政策善意之举,岂能走回头路。建议对退票和改签增加更明确的限制条件,对同一身份证批量退票或多次退票增收费用,区别于普通正常退票,从而提高囤票成本,让人知难而退。
另外,“堵”的同时也不妨逆向思维,如效仿民航,对提前很多天预订的车票打折优惠,但不得退票改签,倒逼和鼓励乘客提早确定行程,减少盲目购票行为。
尽善尽美的购票机制很难实现,但告别粗放管理,更精细和更科学地设计规则,不仅是服务公众的需要,也是铁路部门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的现实要求。在确保车票资源最有效最公平释放流通的大前提下,铁路部门光有善意还不够,还得更“精细”一点。
充分理解和正视抢票囤票的焦虑
今年春运购票最大的不同,是车票预售期变为60天,退票也实行了“提前15天退票不收取退票费”的新规定。随之而来的,是“一票难求”带给社会的焦虑感,比往年提前,也比往年拉长。12306网站早早成为“战场”,第一时间进入白热化。购票新规带来了抢票策略的调整,不少个人旅客为买到心仪的车票,加入“囤票”大军。最为显著的事例,是一则“上海一对夫妇囤票21张仍未买到称心票”的新闻,挑动了人们本已高度敏感的神经。
对于这种“利用规则的不公行为”,尽管没有抢到票的人多表示愤慨,铁道部也表示“不鼓励”,希望囤票者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但是现实也在说明,指责和劝导依然不能阻止人们为抢到一张回家车票而穷尽一切办法,以求“确保能回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