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九大趋势的联动性与推动力

“新常态”下九大趋势的联动性与推动力

1

编者按: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涉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上述九种趋势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出现的深层次因素及对政策的启示。

趋势性变化的联动性

总体上看,经济步入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涉及宏观总需求(消费、投资、出口)、微观市场特点(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

经济发展从传统模式步入新常态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上述九种趋势的出现具有互补性或联动性质,即每种趋势不是孤立的,一种趋势的出现增强了另一种趋势出现的合理性,其相互作用从整体上使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下,供给不足,消费需求呈现出模仿型排浪式特征以及金融危机前国际市场空间的快速扩张,这三个因素互相加强,共同决定了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跑马圈地”是第一位的,质量型、差异化竞争并不重要。实现数量扩张的供给方基础则是以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为标志的投资模式,而大量低成本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又为数量扩张提供了充足廉价的生产要素。普遍性的数量扩张需求为刺激性宏观政策的暂时有效性提供了微观基础,但无法避免投资的盲目性,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隐性风险随之逐步积累。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由于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全球总需求不振,大规模数量扩张的需求基础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减少及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数量扩张的生产要素基础也面临枯竭。综合起来看,现在简单数量扩张只会加剧产能过剩,需要适应个性化需求、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竞争形态也将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随着需求和供给面的变化,各类隐性风险也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在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自然递减。

传统发展模式和“新常态”内部各特征之间具有联动性、互补性,而传统发展模式的某一特征与“新常态”的某一特征之间则具有替代性、相互冲突。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根本原因在于从传统模式转变到新常态,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因素转换,而是一个系统性、整体联动过程,各种趋势之间、趋势表现与深层次体制机制变革并不完全同步。例如,最终消费需求的转型可能相对较快,但是产能过剩的化解、经济风险的化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供、需脱节的矛盾将对微观经济结构调整造成持续压力。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牵涉到行政审批、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等方方面面,许多深层次矛盾将一一显露出来,需要克服重重阻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