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新常态技术进步是关键
引起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系统性、联动性趋势变化的深层次动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供给侧:生产要素存量的有限性。一定时间内劳动力供给、资源能源存量、环境承载力等都是有限度的,在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要素使用量离此限度尚远,以至于可以忽略限度的存在。但是,随着数量扩张模式的持续推进,要素承载力接近或达到上限,资源约束逐步束紧,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将不可避免。
二是需求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消费需求代表了经济活动中的最终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低收入阶段温饱等基本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大量同质化产品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基本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需求逐步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将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特征,对产品质量、差异性也会更加关注,简单重复的数量扩张已不能满足新形式的需求。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复苏乏力,也对在个性化基础上开拓新的出口增长点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技术进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决定了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是新的模式能否形成则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拉动力”。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创新,就无法顺应需求的个性化,无法改变以污染环境、大量耗费资源能源为特征的生产模式。
总之,对深层次动因中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的分析表明,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新常态具有内生性,即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但转变的快慢则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政策启示
对经济步入新常态趋势的联动性及关键推动力的分析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第一,需要更深入研究各种趋势和体制之间的联动性关系。以融资体制为例,融资需求派生于投资需求。我国经济增长过去长期重复了简单粗放的数量扩张模式,依赖各级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其单项投资往往数额庞大、周期长,需要将大量公众储蓄汇集在少数大银行,才能集中力量为此类大型项目融资。这在工业化初期、需要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情况下是不得不然的选择,但也内生决定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必须以大银行为主导。但是从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上看,大银行并不适合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大银行层级多、组织结构复杂,直接的基层一线客户经理占比低,股权相对分散,由此决定其信息传递特征是,必须依赖于客观、可验证的信息才能保证不失真;而中小微企业难以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也缺乏抵押物,能够提供的多是一些难以被第三方验证的“软信息”,向大银行申请贷款难度大是自然的。更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是客户经理占比高、组织结构简单、股权相对集中的小银行,因为这样的小银行更适合处理“软信息”,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小银行优势”。这是过去许多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体制背景。在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即将出现。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要为银行业注入新血。正是基于此,2014年我国在实质性放开中小银行准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第二,缓解转型阵痛需要顶层设计。缓解转型阵痛,使经济顺利过渡到新常态需要深化改革,而经济体制、产业组织、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全面改革千头万绪,“顶层设计”的内涵之一是科学规划改革顺序,要牵住“牛鼻子”,抓住在体制、产业、市场各因素相互作用中影响大的领域破题,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加快改革;通过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倒逼”改革。
第三,建立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根本。为此,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发现需求的机制,使技术进步顺应个性化需求方向;健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容许创新产品得到“创新溢价”;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为创新提供市场原动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强对个人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创新者来自创新的合法权益获得充足保护;优化对产品质量等的市场监管,使假冒伪劣者遭受严厉打击,无所遁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