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
7月7日,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方立天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物小传
方立天
我国宗教学界的泰斗人物,其著述代表了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是中国人大宗教学与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更是我国宗教学的重要奠基人。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学界泰斗。1961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任教,其主要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慧远及其佛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法藏》、《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文集》(10卷12册)等。
在国内学界,宗教学一度被认为是一门“险学”。方立天超越了长期流行的“宗教鸦片基石论”和“与宗教斗争论”的前苏联式“左”的观念,依据中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从中国宗教的历史传统与实际表现出发,深入阐发“宗教适应论”,并与一些学者率先提倡“宗教文化论”,开拓宗教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更宽广的途径。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括为四:本质论、价值论、历史观、适应观,使人们易于把握其要领。在佛教研究上,他既不受信仰主义者眼光的局限,又不陷于反宗教的偏激,能够入其内又出其外,秉持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去探讨宗教发展规律,深刻说明宗教现象,指明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和化解消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宗教正能量的可行之道。
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2014届毕业典礼的致辞中,就以方立天的故事送别新一届的人大毕业生:从1987年到2002年,正是中国经济生活迅猛突进的时代,也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期,但方先生秉心静气,埋首写作15年,最终交出了一部让世界学界惊叹的鸿篇巨制《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表现出了十年甘坐冷板凳的修炼和毅力。
事实上,《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正是方立天最看重的一本书,他自称是“一本书主义”,学术起步时就想着要写这么一本书,他在中哲、文献、历史方面所做的全部思考、资料的准备,最后都是为了孕育一本代表作。如方立天所愿,他成就了学术生涯的“一本书”:当今但凡做佛教哲学研究者,都绝不可绕过这一本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