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文化与理想人类学(2)

重建文化与理想人类学(2)

由此便有了对于共同意识加以塑造和实践的共同体的出现。人们作为同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选择自身的价值认同,凝聚团结性力量,这些会通过共同体的周期性的仪式活动表现出来。它因此是以社会的一体性呈现出来的,而非体现出社会多元分化的一面。社会的景象可谓是一种肉眼即可以辨识出来的具有差异性、多样性、鲜活性以及复杂性的存在,但这还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借助符号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任何社会都会有某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任何社会也都必然会有借助文化而体现出来的一体性符号表征,那就是我们要捕捉的文化本身。它是无意识的,需要人类学家的解释。

世界文化转型大背景下文化就是理想

人是世界上最能体会到自然一体性存在的物种。人一方面生活在多样性的世界中,就如原子一般存在。人又不同于原子,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限度以及可以耗费的能量有多大,同时也是其身体的限度所在。显然,人必然知道自己的最后归宿,恰是这种意识,使得人和人之间有了能够建立起共同意识的文化基础,希望借此合作与团结找寻到逃避生死轮回的最为可能的救赎之途。科学家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无法找寻到上帝或某个神灵的身影。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和神灵观念留下空缺便可以一直空缺下去,其必然会被社会中的文化观念所创造出来新的表征所占据。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家需要站在文化高位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无疑,面对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人类学应成为一门真正有担当、勇于去探索、真正有他者关怀的学科。文化在此意义上就是理想,就是共同体,就是人们心中久已缺位的神灵,也就是人和人在一起寻求并想象的一种人类美好存在状态。它需要人类学家对此状态产生的过程加以追溯,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文化及其意义。可以说,这样一种主张和文化价值倒逼中国人类学走向理想人类学的探索之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