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梦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以促进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的融合为目标,在过去一年迈出坚实步伐。2015年将召开关于气候变化和发展议程的三个全球峰会,联合国后2015发展议程能否正确制订、合理区分国际社会的紧迫和新兴任务,关乎中国的利益。
2015新年钟声敲响的,是人们对变革图强中国梦的更美好憧憬。
外交梦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以促进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的融合为目标,在过去一年迈出坚实步伐。
外交部长王毅把刚刚逝去的2014年形容为中国外交“全面推进的丰收之年”。他用“一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两大主场外交”、“三大国际热点”、“四大力量关系”来具体归纳外交取得的成绩。
一个名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常态业已生成。它包括:更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寻求和平发展与核心利益的辩证统一;更娴熟地运用双、多边手段和主、客场平台,设定丰富多样、协调统一的议程。
它也包括:更显要地突出周边外交,铺展一个陆海大国应有的同心圆结构和扇翼布局;更积极地参与地区事务,以“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影响国际体系演进;更富创意地促进合作共赢,全方位构筑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外交新常态的背后,是中央对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尽管国际矛盾尖锐常在、民粹思潮四处复起,中央认为这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判断客观把握当今世界主要特征,果敢排除大国沙文主义、军事冒险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狭隘利己主义等四大不健康情绪的干扰,为外交新常态提供科学基础。
新常态意味着外交的主题由建国后的革命、求存,改革开放后的融入、迎合,转向今后的影响、塑造。中国将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同世界打交道,把更多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注入国际新秩序的调整与转换进程,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结构性的积极变化。世界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现行国际体系是二战后美国领导建立起来的,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进步、成熟、有效的体系,但也有其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必须适应时代变化进行改革和调整。
在西方,一些人将中国视为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的直接挑战者,把中国的诉求理解为“重划势力范围”和“分享治权”,这是典型的、陈旧的、庸俗的、以己度人式的“帝国思维”。
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基本诉求不是推倒重来或分而治之,而是兴利除弊、创新沿革,要使其更多地反映新兴力量群体和发展中世界的利益和主张,让他们拥有更多话语权,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拥有更多空间和资源。
但这也绝非修修补补那么简单。一方面,全球利益蛋糕的重新议价哪怕一分一厘都要艰难谈判,IMF投票权再分配所经历的曲折很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网络、深海、外空、极地空间的规则如何制订,即便对西方来说也是新挑战、新问题。
在现行国际体系基础上调整、发展出一个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中国要作改良派、创设派,西方不要作保守派、顽固派。
中国不准备在反复无常的空谈与争论中浪费时间,而是正以务实行动作出改变。“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是2014年中国强势推出的战略工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基金则以其颇为迅速的筹备进展从中长期角度为新兴国家实现发展议程提供了新的融资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