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影响到全国大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推进,各类社会矛盾相对多发、交叉叠加。桐乡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员、物流往来频繁,社会领域的一些问题早发先发,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以来,桐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简称“三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加强“三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 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探索建立了“依法行政指标体系”,具体细化到45个指标,并以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依法行政指数,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依法行政实现了全程规范。二是强化公正司法。在强化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司法机关合力,统筹整合了司法资源,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现在,桐乡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个层面的法律服务团,在政府部门全面配备法律顾问,并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全民守法。通过建立东方法制园、语溪“三治”园、振东法制宣教馆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实现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2. 加强德治建设,切实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着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是以评立德。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即市道德评判委员会,镇(街道)道德评判团,村(社区)道德评判小组。三级道德评议组织汇集了社会贤达,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口碑良好的企业家等等。通过道德评判,以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人心服口服。二是以文养德。桐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茅盾、丰子恺等文化名家的故乡,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民排舞、太极等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巡演“三治”建设越剧小戏,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加快构筑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三是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切实规范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

3. 加强自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厘清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建立了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理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将村(社区)需依法履行的事项精简到36项,需依法协助政府的工作事项缩减到40项。二是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还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途径,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同时,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构筑协商民主平台。自开展“三治”建设以来,桐乡市把协商民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领导的前提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在镇、村成立百姓参政团,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促进最终出台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