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有一系列重要讲话。研究新常态的目的,是要寻求新常态下新的发展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常态是高速增长,1979年-2010年GDP增长率平均9.9%。2011年的速度仍为9.2%,但2012年降为7.7%,2013年也是7.7%,2014年预计为7.4%左右。从长期看,这种“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速度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

应当说,转到中高速增长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的阶段性特征。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GDP基数扩大后不可能长久保持原来水平的高速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同过去低收入阶段最大区别是发展目标更为广泛,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资源不能都用于增长,还需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方面,速度下调是必要的。

转向中高速的另一个说明因素是发展动力问题。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主要是供给推动增长,资源供给较为宽松,劳动力供给也充分,也可能有高储蓄来支持高投资。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供给推动力明显衰退: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资源环境供给趋紧,而新的发展动力如需求拉动尚未充分作用,这样速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把中高速增长看做是带有规律性的新常态,就有一个主动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实增长率要适合潜在增长率。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现阶段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技术基础和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我国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即中高速增长率。研究潜在增长率的意义在于:一不盲目追求高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二是现实增长率要使潜在增长率充分释放。

二是现实增长率处于宏观经济合理区间。所谓合理区间,即增长率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可控区间内,也就是人民群众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增长率的上限,即通货膨胀的下限,增长率的下限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居民收入水平,二是失业率的上限。需要指出,中高速是全国的平均速度,不排除先行地区高于中高速。

三是中高速的新常态需要相关的新常态支撑。原因是中高速的增长需要可持续,且速度调到中高速是要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留出空间。按此要求需要三个方面的新常态支撑,即发展战略新常态、宏观调控新常态和发展动力常态。这意味着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是个系统,没有其他方面的新常态的支撑,中高速增长一不能持续,二不会有质量。

二、发展战略新常态

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再平衡战略,二是创新驱动战略。就产业结构来说,现有的产业结构还是低收入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的常态相平衡的结构。其特征是高产值、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的供给不可持续,二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需求。因此需要产业结构同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再平衡。这种再平衡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凤凰涅槃,下决心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产能和落后产能;二是腾笼换鸟。现在在苏南这类最早工业化地区,有限的土地等资源都被传统产业布满了,要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需要腾出空间使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要有更快的增长。发展战略新常态的另一个表现是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低收入阶段增长的驱动力靠的是物质资源投入,即使有创新主要还是模仿创新。现在要转向创新驱动涉及几个转变:一是由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二是由跟随创新转向引领创新,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占领制高点;三是由技术创新转向科技创新,以科学发现为源头,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标志包括: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提高研究与开发费用占比重。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结合点是产业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创新要实,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产业创新既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前瞻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但要理性选择,要分析产业需求是来自国内还是国际,当前还是未来,要研究其对经济的拉动力,以及要素供给条件,特别是要处理好与现有产业创新的关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