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露宿街头死亡折射救助模式有待改进(2)

民工露宿街头死亡折射救助模式有待改进(2)

桥洞等地,是民工们避寒的“家”

往年的寒冬,记者都会跟随民政、公安等部门,在夜间展开街头巡查,劝说那些露宿街头的民工们。经过多次巡查,记者了解到,地铁站、桥洞下等地方,是民工和流浪汉们的集中露宿地。

21日中午,在雨花南路的一处高架桥下,附近一名居民指指地面满是尘土的桥洞说,每天晚上这里都有多名民工睡觉。在墙角处,还放着一捆棉被,被子上方的墙壁上,不知被谁涂了几个粉笔字“欢迎你到南京来”。

记者经过探访发现,民工们露宿的地方,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距离一般都不会太远。比如,从龙翔服饰城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步行20多分钟,即可到达。“民工去得早,才有可能抢到工作机会,去晚了,就找不到活了。”安德门地铁站附近一家商店的老板说。

救助站的心声:天冷了,到我们这里避避寒吧

记者近日了解到,为避免民工和流浪人员在外挨饿受冻,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加大街头巡逻力度,劝导流浪人员到救助站去,避避寒。

21日,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男宿舍里,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里都安装有空调,床褥干净整洁,每张床都是“铺两床、盖两床”,24小时供应热水,热饭热菜提供,比如午餐是两荤一素一碗热汤。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保暖物资,箱子内摆着棉衣、棉鞋、帽子等。“这些天,救助小组在全市巡查的时候都随身携带着这些保暖物资。”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戴阿根告诉记者,他们在全市已开展拉网式排查,晚上到隐蔽的涵洞、公园等区域去转转,寻找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将棉被、方便面、热水等物资分发给他们,并尽量劝说他们到救助站内过冬。“外面冷,到救助站避避寒吧!”这是工作人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数据

2014年以来,南京市救助站共救助了8400多位困难人员,其中12月份就500多人,除了巡查中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外,还有一些走失或被遗弃的人。

救助站的尴尬:主动救助效果不佳,不少人拒绝

“我们对流浪的智障者、精神病人、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先救治、后救助,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寻找家人。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实行分类救助;对遇到生存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及时劝导到救助站避寒。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则及时提供必要的御寒物品和详细的求助方式。”戴阿根说。

戴阿根介绍,接到流浪乞讨困难群众求助电话,或是群众来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线索,他们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应救必救,1小时内到达现场实施救助,对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引导、护送和解救的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予以接收。

但尴尬的是,主动救助常常是找不到救助人员或救助人员只要物资不进站。“流浪人员有一部分是职业乞讨者,不愿意接受救助,认为去站里是浪费了他们‘赚钱’的时间。一些是出来找工作的,认为去救助站离市区太远,不好回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人对救助站不了解,有抗拒心理,觉得进去就是被‘关’起来。”戴阿根表示。

基于救助必须经本人自愿的原则,救助站也没办法采取强硬的手段,只好增加巡查频率,每天夜里去车站、迈皋桥广场、公园等地方巡查,一旦发现有衣物单薄的流浪人员,便送给他们棉衣棉被、方便面等物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到这些流浪人员,比如帮他们找工作等。”戴阿根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