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露宿街头死亡折射救助模式有待改进(3)

民工露宿街头死亡折射救助模式有待改进(3)

他们为什么不愿去救助站?

救助站工作人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老崔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昨天,记者在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一带走访发现,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愿意“买救助站的账”。

小行路一家小店外,一名来自安徽滁州的民工,坐在台阶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言不发。他说,自己是个焊工,但已很久没有找到工作了。他不说自己姓什么,但他说来南京十多年,现在感觉想找份满意的工做,越来越难。

和老崔一样,这名滁州民工也经常睡在龙翔服饰城外的一个角落里,“我一早就听说有人冻死了。”他说,有10元一晚的集体宿舍可以去住,但里面环境太差,还不如露宿街头。住在街头这事,他不敢和家里人说,“我就等着再挣点钱,买买年货,回家了。”

对于救助站的“避寒邀请”,他轻笑一声:“谁要去那儿?在外面找工作,找到了一天能挣100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泗洪民工陈师傅,半个多月没有活干,让他有些急。天寒地冻,睡在马路上,又让他有点吃不消。可陈师傅还在坚持着,因为40多岁的他有家要养。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当被,地当床……习惯了!”在南京,陈师傅有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伴—同样离家来宁打工的安徽人老陈。老陈说,他们也想睡宾馆,可是工作难找,挣不到钱。再者,打工在外,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享受”上,更不愿把时间耗费在救助站里和来往救助站的路上。

民工冻死暴露救助制度缺乏温度

民工兄弟宁可露宿街头,不愿意进入救助站,结果冻死街头,这并非个例。前几年南京就已经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民工冻死街头,确实如救助站和民工所言,主要是民工不愿意入住救助站,民工兄弟不想把时间耗费在救助站,毕竟来回救助站都需要耽误不少时间,影响民工兄弟赚钱。但是,从深层次角度说,年年独有民工冻死街头,实质上意味着民工用生命的代价暴露了救助制度缺乏温度,存在短板和不足,没能在寒冬之时让民工感受到制度的温暖,才酿成了民工冻死街头悲剧。面对一个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街头冻死的悲剧,作为为民工提供避风港功能的救助站,就不能只是对民工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意入住救助站的选择而一味的叹息、无奈,而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救助制度和自己的工作,必须拷问一起又一起的民工冻死悲剧为何就冻不醒寒冬的救助制度?

不管是什么原因让民工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愿入住救助站,诚然露宿街头的民工兄弟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但是,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救助和照顾好这些活着而暂时受困的民工兄弟,不能让他们继续重演冻死街头的悲剧,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

救助站应当在血的教训中前进,让寒冷的救助制度醒过来、暖起来,堵住冻死人的救助制度的漏洞。首先,修改不合理的救助政策,让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能够更长时间的居住在救助站。按照现行政策,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在救助站的救助时间有限制,一般不超过10天,而且会被遣送回老家,所以很多长期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不愿意入住救助站,担心被遣返回原籍。其次,救助站的主动救助要更加积极,应当多与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沟通、交流,向他们介绍救助政策和待遇,打消他们的疑虑和误解,争取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移步救助站。再者,救助站对于实在是不愿意入住救助站的民工、流浪人群,应当在他们集中露宿的地点附近提供简单、必要的住宿条件,比如提供床铺、被褥等过冬生活必用品,帮助他们过冬,避免冻死悲剧,让社会的底层民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和制度温暖。最后,救助站应当与劳动保障报部门合作,主动为露宿街头的民工、流浪人群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供就业求职信息,帮助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工作,真正解决他们生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经济能力改善居住条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