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2)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2)

津巴布韦农村地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农村村落的传统社会,酋长和头人是农村村落的领导人。绍纳族的酋长和头人按兄终弟继,然后再长房长子的继承顺序。酋长和头人管辖其领地和人民,拥有一定的神权和世俗权力,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大。长期以来绍纳族人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姆班德舞蹈就是在东津巴布韦木瑞瓦和乌宗巴-马兰巴-普风维地区的则祖鲁-绍那人中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反映出绍纳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和崇拜。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个鼓手打出多变的节奏,男人们敲击响板,女人们拍手,真假嗓音变换地歌唱,吹口哨,在这些声音的伴奏下,女人们的动作带有特技性和色情的色彩。不同于其它基于鼓点的东非舞蹈形式,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不依赖于复杂的步伐或大量的鼓手。它由一个主鼓手表演,不带任何唱词。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包括鼓、响板、口哨和服装等。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个鼓手打出多变的节奏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个鼓手打出多变的节奏

舞蹈过程中,男人抽搐着手臂,强健地用右腿踢踏地面模仿鼹鼠挖洞的动作。舞蹈的古怪名字揭示了它几个世纪的兴衰。在殖民统治前,这一古老的生殖舞蹈被称为姆班德——修纳语鼹鼠的意思,这一动物被认为是繁殖力、性能力和家庭的象征。 

在西方基督传教团的到来和影响下——他们不赞成舞蹈如此直白的表现性,将舞蹈的名字改为耶路撒勒玛,这个名字来自修纳语的圣城耶路撒冷,其意图是将这个传统的内涵转变为宗教内涵。今天,这两个名字都在使用。尽管受到传教士的谴责反对,这一舞蹈仍然流行并成为反抗殖民统治中的自尊和身份认同的源泉。

2005年津巴布韦的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高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