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行政程序的研究一直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点,2014年相关研究更加细致深入。主要著作有清华大学教授余凌云主编的《行政调查的理论与实践》和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尚裕良等人合著的《人口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监督》,这些著作都涉及对行政决定程序和听证理论本土化实践的研究。有关行政程序研究的论文也不在少数,对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调查程序、公共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等都有所涉及。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方世荣探讨了行政立法的参与权问题;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关保英对行政执法中违反程序规则收集证据的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行政规制的正当程序控制、政府决策征集公民建议制度和政务信息永久公示等问题。
在行政救济理论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约17部。既有涉及制度建构和完善宏观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主编的《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司法更给力: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及专家建议稿》;也有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制度等具体制度进行中、微观研究的著作,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向忠诚写的《行政诉讼执行程序制度研究》、山东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叶赞平写的《行政诉讼管辖制度改革研究》。还有一些实证研究方面的力作,如武汉大学教授林莉红写的《行政法治的理想与现实——<行政诉讼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报告》。这些著作虽然研究视角各有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动向。有关行政救济理论研究的论文也主要围绕行政复议法的修改和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展开。例如,苏州大学教授杨海坤认为,应对行政复议制度的理念进行更新、调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高家伟主张从经济管制与社会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拓展行政审判的功能定位;还有学者探讨了国家赔偿中的赔偿协议与协商程序等问题。2014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通过后,产生了一批法律释义性质的著作,但总体而言,2014年围绕修改后行政诉讼法展开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
2014年,部门行政法研究也有所深入,在教育、民政、公安、交通、环保、食药监管、海关等多个领域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研究还与应急管理、风险规制等理论相结合,既拓展了研究视域,也充实了部门行政法研究的内容。
此外,在比较行政法研究领域,也有不少专题著作出版和论文发表。在对外国行政法的译介方面也有所突破,除英、美、德、法、日五国外,一些学者还对葡语国家的行政法教程进行了译介。而在新近出版的译著中,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一套“日本公法译丛”也比较值得关注。
研究仍存在薄弱环节
纵观2014年度行政法学的理论研究,学者们在对各类行政法律制度的考察及分析方面均有所深化,对行政法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得到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乏创新之作,亦有不少论理透彻、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品,尽管这类研究中有的成果所涉及的议题不大,但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不过,欣喜之余,也应当认识到行政法学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对实践中应当回应和解决的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例如,对于各地方在行政执法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创新举措,学界的关注还略显不足,已有研究多以宏观性的改革建议为主,缺乏比较有分量的、围绕微观制度设计展开的理论探索。
二是在研究具体制度问题时,已有研究具有比较明显的“立法主义”倾向。即大多在归纳、总结现行法律规定的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探索应然层面的制度建构问题。这种研究思路有助于厘清制度的生成机制,但也有局限性。因而,有必要增加判例研究的比重,因为司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法律规范的发现者,法院在审判实务中对行政法理论的“重塑”,理应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有拓展的余地。例如,已有研究中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并不算多,因而,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
(作者分别为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