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4)

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4)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解决发展中国家转型与发展问题而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理论思潮以结构主义为基础,从市场失灵出发,主张政府干预,但并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同时也暴露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基础,从政府失灵出发,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但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受阻,经济绩效下滑。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假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在每个时点上的经济结构是由那个时点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的;对于特定的经济体,每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又是可变化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努力在于,把早期经济学家关于比较优势贸易战略这一学说推广到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结构变化升级的全局考虑中,构造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主张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既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基础机制,又强调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积极有为作用,以克服结构升级和转型中必然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为保证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新结构经济学还在政策的层面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六个步骤,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框架。最近七八年,林毅夫为创建新结构经济学,组织力量在理论、方法、工具等层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我们有幸在2012年出版了其主编的反映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新结构经济学文集》,又一次见证了林毅夫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做出的新贡献。

新结构经济学产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有不少好评和赞誉,也不乏质疑和批评。国外的好评多于质疑,而且讨论多集中在理论的层面;国内的质疑多于好评,但大多集中在政策的层面。国外经济学家重视林毅夫的研究,一方面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市场上,发展经济学在过去20年没有大的进展,经济学家对其的研究热情逐渐下降,而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重新点燃了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国内经济学家的质疑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新结构经济学提出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观点和理论,认为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失灵。对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国内经济学家之间存在重大分歧。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作用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的“创造给人自由的环境、法治,包括产权制度的保证”,仅限于此。而林毅夫则认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在为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竞争优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提出的政府“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六个步骤,便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可有为之处。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