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目前这场尚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决不是在短时期内所能摆脱的
我们把这次危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相比较,其引发的基本矛盾无疑是共同的,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但也有所不同:
一是爆发的范围不同。1929—1933年那场危机主要爆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这场危机则是爆发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有将这场危机进一步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实力、手段与途径,这些转移仍在进行甚至在加速进行。随着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和劳动的侵吞,这场危机将有可能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渠道,进一步点燃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和地区。
二是引发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1929—1933年那场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1991年苏联解体,美元又“化”进了原来的社会主义阵营。随着两大军事阵营军事对抗的结束,原来仅用于军事的英特网技术进入民用,全球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同时又开始进入真正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阶段。美国金融业利润在国内总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0%上升到90年代末的30%左右,并在2002年一度达到45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也高达30.56%,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为70多万亿美元,而债券市场则为95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00倍以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则达到4660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6657倍还多。现在的虚拟经济远远脱离了当今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泡沫还未破灭,并正在被进一步吹大。各国的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就是明证。
三是政府应对危机的举措不同。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后,即采取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统,防止国内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通过兴建公共工程等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为民众直接发放救济金等措施。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维持极低的利率,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贬值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泛滥,把危机转嫁到其它国家,很少直接投资国内的社会民生项目尤其是增加穷人就业而很难收回成本的项目;世界上不少其它发展中国家则采用出卖国有资产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等,这些举措非但没有触动原有的财富占有和分配关系,反而进一步加剧贫富之间两极分化,这就为在全球爆发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准备着条件。
在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而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则是资本主义世界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危机,这些被推迟的巨大的破坏性能量,远未被释放出来。由于全球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仍在加速拉大,有效需求仍在急遽缩小,所以更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还在后头。西方发达国家除非能调动其所有能量,运用种种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搞垮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其他一两个大国,或是在其国内,采用壮士断腕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贫富,以较为明显地改善国内广大民众的生活,或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推迟或缓和社会资本产能相对过剩和广大民众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这一根本矛盾,否则,他们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其中包括他们的国内迎来人民革命的浪潮甚至是高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