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守住四条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底线思维不仅是居安思危的风险思维,更应该是有明确内涵的实践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实践中,底线思维中的“底线”有明确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可以发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至少有四条底线必须守住:一是思想底线,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工作底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制度底线,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价值底线,即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第一,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条思想底线。
要始终确保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条思想底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胡锦涛同志也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十八大刚召开,习近平同志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之所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思想底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价值走向。
之所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思想底线,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于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思维方法,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其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所蕴涵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合法性基础。
第二,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工作底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了准确判断,从现实来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很低,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以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治理提供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要守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底线。
第三,国家治理必须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制度底线。
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又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底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有本质区别,不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规定了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在“质”和“量”上的双重优势,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又规范着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根本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体体制中的成功经验制度化,以宪法和法律的文本形式加以固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刚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特别强调,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木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第四,国家治理必须守住执政为民这条价值底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实质上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与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当前,党内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要守住执政为民的底线就是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搞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搞弄虚作假和数字兑水,不作秀,不摆花架子;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提倡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守住执政为民的价值底线,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知民意,抒民忧,解民困。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保持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的较大投入,继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