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3)

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和“战略定力”(3)

  国家治理中底线思维的实践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底线思维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底线思维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得以贯彻应用。

在发展经济方面,2013年7月30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风险,解决问题。他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他同时也为化解风险提出了对策措施,指出:“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处理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风险,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又强调做好经济发展工作,要正确把握形势,既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民生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强调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对底线思维实践应用的集中体现。“稳”就是安定、平稳的意思。稳下来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的速度,为察觉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赢得时间、精力和机遇,就是有定力的表现。“进”就是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稳”与“进”联系在一起就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辩证智慧。“稳”是“进”的前提,离开了对经济增长区间的合理界定,仍然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是缘木求鱼;“进”是“稳”的目的,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稳”就会变为经济停滞,社会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失去生机和活力。可以说,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既“有守”又“有为”,充分体现了底线思维的方法论。

具体到经济方面,稳中求进的“稳”是指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进”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彻底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决裂。如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稳中求进的“稳”是指经济保持适度稳定增长,“进”是指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步伐加快。要想在经济增长和风险化解之间的平衡点,必须确定经济发展的底线,寻求经济发展的合理区间,在确保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同时,通过适当放缓经济增长的预期,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社会领域适当转移,为化解社会风险赢得精力。可以说,稳中求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远近兼顾、深谋远虑的结果,是底线思维的战略运用,是化解执政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既能保持大局稳定,防控各种风险,又能实现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充分肯定了贯彻底线思维,保持定力的意义和价值。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