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前奏”与“尾声”(2)

遵义会议:“前奏”与“尾声”(2)

摘要:在人们的想象中,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临时决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立即贯彻执行决议,诸事完成,一帆风顺。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遵义会议如同一首宏大的交响乐,有它的“前奏”和“尾声”。“前奏”,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作了充分铺垫;“尾声”,为会议做了大量的后续工作。如果没有“前奏”和“尾声”,遵义会议是不可能成功的。

尾声

遵义会议只开了三天,主要解决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权问题。“高潮”之后是“尾声”,与会议有关的许多未尽事宜,是在会后陆续完成的。而且,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和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遵义会议的“尾声”依然丰富多彩。

关于会议“决议”。遵义会议结束了,但“决议”文本却还没有写。即使会后很快写出来,也需要经过中央审议通过。这是遵义会议“尾声”部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会议结束时,由于毛泽东的推举,会议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经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1月19日,中央纵队离开遵义城,张闻天在行军间隙抓紧起草“决议”。2月5日,在云南威信县高坎,他提交了根据毛泽东发言写出的“决议”第一稿,政治局立即开始讨论。2月6日,在石坎子继续讨论。2月7日,又在大河滩村审议“决议”草案。张闻天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连夜进行修改。2月8日,中央政治局在扎西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同时,中央书记处根据“决议”发布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决议”和“大纲”随即印发。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随后分别到各军团、中央纵队召开党的干部会议,宣讲“决议”。

关于会议的传达。遵义会议结束,与会的20个领导人立即回到各自的岗位,忙于政治、军事指挥工作,并没有像和平环境那样,带着文件回去,马上召开各种会议,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会后即使对这次会议有所透露,大多限于军事指挥权和中央组成人员的变更。现在有案可稽的是毛泽东1月29日“一渡赤水”之前,同红一军团红一师的李聚奎(师长)、黄

(政委)、谭政(政治部主任)谈话,主要内容是传达遵义会议精神,通报军委缩编部队的决定。全面正式的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则是在2月8日政治局扎西会议通过了《决议》之后。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陆续分别到军委纵队和各军团干部会上传达。10日,中共中央在扎西召开营科以上干部会议,由张闻天传达遵义会议决议。18日,毛泽东在红一军团排以上干部会上,报告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19日,《红星》报(由红军总政治部领导,陆定一主编)报道:“军委纵队完全同意洛甫同志关于反五次“围剿”总结的报告,一致拥护中央政治局的决议”。28日,中央致电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及江西中央军区,传达遵义会议决议的基本精神,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领导上路线的错误及目前的中心任务。3月2日,中央和中革军委在遵义(二次占领)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张闻天、周恩来出席,传达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这种缓慢地、逐步地传达状况,是由战争环境造成的。

关于领导机构的调整。领导机构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为了贯彻落实遵义会议确定的正确路线,中央对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这次调整采取了“渐进”的方式进行,以避免一次性大调整可能引起的干部思想波动。这是遵义会议“尾声”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遵义会议后政治局常委分工时,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会上决定周为中央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以中革军委或朱德名义发出的行军作战命令,均经毛泽东看过后,最后由周恩来签发。2月5日,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作党中央的总负责人。3月4日,中革军委为加强作战指挥,组成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毛泽东为政治委员。3月12日,中共中央鉴于军情瞬息万变,会多误事,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成立“三人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战事。至此,中央领导机构的调整基本完成,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中央的正确路线得到确立。

关于统一思想认识。在遵义会议上,两种思想的斗争很激烈。博古、李德拒不承认军事路线错误,强调客观原因,进行种种狡辩。特别是李德火冒三丈,怨气冲天,说自己只是“顾问”,现在却把责任全归到自己身上,他坚不接受对他的批评。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等紧跟博古,会前暗中拉拢人,会上讽刺挖苦毛泽东军事指挥不高明,是靠《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毛泽东予以反驳。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会后必须继续做这些人的工作,争取真正思想统一,改变以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作法。10月10日,在扎西召开的中央纵队干部会议上,人们指名道姓地批评凯丰和李维汉,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他们二人作了真诚的自我批评,会场气氛甚为活跃。后来凯丰回忆说:在遵义会议上我坚持了错误方向,会后顶牛顶了两个月,经中央批评帮助,才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此后,凯丰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正确路线上来,一直担任党的宣传领导工作。李维汉则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纵队负责人,在新的中央领导下努力工作着。对于博古,也坚持团结、批评、帮助的方针,他不指挥军队了,不负党的总责了,但仍是政治局常委,依然参与讨论党在长征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即使对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也没有歧视,不仅有些军事会议让他列席,而且1935年9月,还让他担任红军编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有叶剑英、邓发、李维汉等,负责研究部队的整编问题。毛泽东制定的“团结和帮助犯错误干部”方针,和中央所做的大量思想工作,产生了积极效果。

关于斗争的继续。遵义会议的“尾声”,还包括了会中斗争的延续。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并未因为有了“决议”而完全停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风”在1935年4月中旬就开始吹动了,代表人物是红一军团长林彪,主要内容是更换遵义会议确定的红军军事领导人。他给“三人团”写信提出: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另外他不赞成毛泽东的“大胆穿插,寻机作战”的战术原则,认为部队净是走“弓背路”,会把部队拖垮。这实际是抹杀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军事所取得的战绩。5月12日、13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理召开。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等列席。张闻天主持会议,讨论对遵义会议以来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战术的认识,确定今后行动方针。会议严肃批判要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毛泽东发言指出这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周恩来、朱德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并摆出大量事实,称赞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华。他们指出:在危机情况下,毛泽东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北渡金沙,才摆脱敌军包围,度过危机。会议强调要维护遵义会议确立的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团结,克服右倾思想;并决定立即北上,同四方面军会合。两个方面军会合后,8月初,在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张闻天肯定遵义会议是正确的,要求四方面军中党支部讨论遵义会议决议。张国焘对遵义会议心存保留,态度冷淡,以致后来发展为另立“中央”的分裂主义。中央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就实际情况而言,遵义会议的“尾声”一直延续到延安整风运动乃至党的“七大”,不过那已经是另一个历史阶段了。本文所论“尾声”仅限与遵义会议后数月相关的问题,所以就此打住。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