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应对(2)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应对(2)

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协同与创新: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机制与路径

要破解上述难题,实现京津冀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需要三地教育活动的各方参与者积极参与,以协同为机制,以创新为路径。

“协同”应是京津冀政府与学校、社会之间基于共识、突破传统范畴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协作,意味着京津冀相关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各方机构,基于行政视角——研究视角——实践视角的协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师实践等不同层面间的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协同,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多类主体间的协同,以及国内——国际教育实体间的协同。同时,协同合作应共赢互利,建构协同运作机制。

“创新”则要求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要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抓手,在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创造性的突破,释放区域教育活力。

就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或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

其一,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梳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各方的特点、优势、需求及可能存在的功能重叠和冲突之处,厘清中央和区域各层面、各类部门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责任结构与协同合作方式,协同构建一个权属明确、责任清晰、合作高效并且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公民共同参与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机制,并以此为着眼点和关键展开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合作。

其二,伴随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的基础教育配套建设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生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社会公共服务的布局应当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当前有必要就适应这种一体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进行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思考。

其三,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问题。高校是知识创新重镇,有必要促进其与各相关行业组织的协同,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其四,京津冀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问题。有必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并以此为契机盘活廊坊东方大学城等历史遗留的不良教育资产。同时,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探索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构建突破办学地域、有利于产业互补的模块教学方式及教学实习贯通的培养方式,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其五,构建京津冀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认可转换制度。开发有利于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流动的跨校选修与学分认可转换制度,服务京津冀教育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需要。

如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把握历史机遇,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京津冀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是当前摆在三地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研究者面前一个亟待回应与落实的重大问题。鉴于此,于2012年成立的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在扎实推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提高京津冀区域教育质量及公共服务水平助力。

(孟繁华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劳凯声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