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发展特点与政策建议

编者按

在中国智库发展的时空经纬中,尚未远去的2014年正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坐标。“中国智库迎来春天”“中国进入智库时代”,对于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与蓬勃态势,公众、媒体、智库成员均给出肯定评价。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过去一年间,中国智库的总体状态、活跃程度如何?哪些问题成为智库聚焦的研究热点?怎样补足短板加强智库建设?1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智库报告》年度系列2014年版问世。项目组在广泛收集中国智库信息、观察评估智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虽为一家之言,但对于纵览智库状况、思考智库发展不失为一种有益参考。本版特摘登其中精要部分,以期与专家、读者共享信息,共同研讨。

1.科学内涵逐步明晰:“特”在何处,何谓“新”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特色”,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与国情条件下形成的智库格局、内涵与功能。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及民间智库为主的板块格局,呈现出体制内智库与体制外智库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致力于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集聚了社会各方有识之士,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为国家治理过程提供集体理性,这是现阶段中国智库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中国智库还需创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机制,包括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功能,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功能等。在公务员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考虑留出“旋转门”的通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型”,主要是针对“传统”而言,具体包括四层含义:首先,智库研究成果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决策咨询研究虽然是基于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但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应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其次,智库研究应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知识与政策的结合。“科学制政”必先于“科学执政”。“科学制政”提供可选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不科学,“科学执政”就是无源之水。再次,智库研究应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必须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应当可以落地,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且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合理性。最后,智库研究应成为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体现出权力与知识互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总之,要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完整诠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需要同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作用上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着“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多项功能。

“资政”,智库介入政府决策,在制策、选策、施策和评策等不同阶段,为政策形成提供意见与建议;“启智”,智库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想、主张、理念;“制衡”,智库为不同利益主体解决分歧提供平台,在多元利益和价值导向下,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聚才”,智库通过为政府储存和输送人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水平和素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国”,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活跃智库日渐显现:新发展、新动态、新特征

在中国数量众多的智库中,相当一部分有着常规性的组织与运行方式,能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同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学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享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影响力,成为持续发挥作用的“活跃智库”。统观“活跃智库”在2014年的发展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