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摘要: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政策空间仍然较足;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摘要】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随着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经济恢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有待缓解。展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供求双方都将仍低于潜在水平。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一些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看,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掣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恢复路径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一、2024年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全国总人口的持续下降,劳动力人口加速减少,人口结构发生深刻改变,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支柱产业趋弱,如房地产持续低迷,新能源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行业乱象等问题,影响市场预期。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政策形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地缘冲突、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乏力均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扰动。

(一)新出生人口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总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首次出现下降,从当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走势来看,未来中国新出生人口还将持续下降,统计数据也确认了超低生育率的事实(总和生育率约为1.3)。从省市情况来看,全国共有20个省份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一是随着退休高峰的到来和新增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加速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23—2040年中国16-59岁劳动人口数量,发现2024年比2023年劳动力数量减少717万左右,且未来仍将延续这种缩减趋势。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将逐渐深度老龄化。中国自2000年初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9.9%上升到了2022年的21.8%。总体而言,劳动力急剧下滑及人口老龄化势必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

(二)市场预期趋好

2023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渐转弱、稳地产保障房等政策共同发力、欧美经济逐步加息见顶,反映内部环境较去年有所转好,而外部环境压力超出市场预期。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GDP同比增长5.2%(去年同期3.0%),经济增速整体较去年有所抬升,但从两年复合增速来看,仍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季度增速,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恢复性增长区间,自进入新常态以来的下行趋势并未得到显著改变。另外,自第二季度以来的价格表现也反映了总需求不足,导致2023年下半年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预期转弱。2024年,预计随着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去库见底、高利率环境减退,外部贸易、汇率和投资环境将较2023年有所好转,而随着外需周期性恢复、地产拖累减少和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发力,国内经济环境有望进一步恢复性向好,市场主体对2024年的经济预期或将逐渐转好,有利于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改善,从而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出现扩张的状态。

(三)部分产业产能过剩

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供给端来看,房地产企业在资金压力、销售压力、库存压力以及对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新开工意愿不足,导致整体投资增速下滑;从需求端来看,受房地产行业周期性下行的悲观情绪以及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持续承压。尽管2023年以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不断,但政策效应边际趋弱,房地产市场仍处在震荡筑底阶段,一定程度上会拉低经济增速。此外,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行业乱象、管理缺位、技术和成本挑战等问题。加之欧盟近期宣布《新电池法》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抑制新能源产业的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速。

(四)国际政治环境

预计2024年中美关系短期战术性缓和不改,长期仍面临较大挑战,依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短期来看,由于美国是中国主要贸易合作国之一,两者关系趋稳或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2024年随着俄乌冲突及其地缘政治影响趋缓,能源市场或将处于趋势性下行阶段,前期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上行带来的高成本压力或将逐步消退,同时也将减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产生积极影响。2024年,若巴以冲突缓解或不进一步扩大到中东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若巴以冲突蔓延到周边主要产油国,则对全球经贸的影响可能会明显扩大,或将加大2024年全球通胀风险,并压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受此影响可能较大。

(五)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且呈现分化态势,根据IMF于2023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相比7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除了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外,IMF在报告中还着重强调了全球各经济体间经济增速的分化。IMF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2024年则进一步降至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4.1%放缓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尽管全球经济持续从疫情、俄乌冲突和生活成本危机中复苏,但各个地区的分化日益扩大,相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明显。另外,如果全球通胀率依然处于高位,各国央行还将不断收紧货币政策,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受到抑制,中国对外贸易可能仍将受到全球需求收紧的影响。

二、2024年中国经济的自然走势

(一)总需求的自然走势

1.消费:预计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自然同比增速走势平稳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预计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自然同比增速走势平稳,但可能低于2023年增速。

拉升因素方面:第一,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速低位徘徊,2024年随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总需求存在扩张空间,居民价格存在企稳回升的可能;第二,2024年随着居民生产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后,改善性消费需求应该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体育、娱乐、家电等改善性消费存在增长的空间,对消费增长起到拉升作用;第三,政策持续推动,各方面政策均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压低因素方面:第一,国际形势突变,截至当前国际环境突变引发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风险加大的压力也并未减少;第二,2023年经济复苏的速度慢于预期,使得消费增速上涨的速度低于预期;第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低位徘徊,经济复苏进程慢于预期;第四,总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等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2.投资:预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然同比增速走势总体平稳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预计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自然同比增速走势总体平稳,但低于2023年增速。

拉升因素方面:第一,202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前高后低,处于历史低值或对2024年形成低基数效应;第二,中美关系将迎来暂时的平稳发展,尖锐化关系或有缓和,外贸摩擦相对减少,工业企业利润或有上涨;第三,高技术产业继续发展,领跑投资,带动全部投资增速上涨。

压低因素方面:第一,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全球局势波谲云诡,不确定性抑制投资增速上涨;第二,过去作为政策托底的基建投资并未出现快速上涨的状况,而占比相对不高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上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