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内容,让文化礼堂“活”起来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注重内容。省委党校副教授张红岭认为,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灵魂。
送文化,还要“种”文化。省文化馆馆长刁玉泉认为,积极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必须重视“种”文化,推动文化骨干扎根乡村,成为农村文化礼堂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从实际接触农民群众的大量工作实践中,临海市古城街道宣传委员冯海燕的体会是:建成后的文化礼堂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保持活力。最重要的是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转变,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文化礼堂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有效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务好不好,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在于老百姓“买不买账”,宁波市委宣传部党教处处长陈武如是说。他建议,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管用中开展“走亲制”,问计于民、问贤于民、问需于民,把文化服务送到百姓手里,也送进百姓心里。
丽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韩高介绍道,当地创新开展“文化订制”服务,结合各地实际需求,整合资源,为基层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临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红星表示,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在工作中,要始终把农村群众的现状和需求作为思考和实践的基点。不能“按着牛头喝水”,活动主题内容要源于群众需求,才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创新机制,谋求常态长效发展
2015年,我省将计划新增1000家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礼堂机制,实现常态长效发展?
兰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东认为,答案存乎注重文化礼堂的本土化、生活化和内在化,推进精神文化落地生根。他建议,农村文化礼堂建成以后,必须有管理的内驱动力,实现文化礼堂农民自己建、自己用、自己管的良性循环。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常新。嘉善县大云镇党委副书记阮善林认为,新媒体时代,农村文化礼堂必须创新手段和载体,在提高“实体礼堂”建设标准的同时创造性地打造“虚拟礼堂”,让更多人通过“扫一扫”关注家乡文化礼堂的成长,也有助于吸引年轻人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