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在遵义会议之后得到了延续。虽然当时毛泽东还不是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但他参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他的主张和意见大都成为中央的意志和决议。邓小平曾就此指出:“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张闻天同志、王稼祥同志,他们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对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遵义会议前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不顾及职务、权力、名誉、地位,以革命大局为重,表现了崇高的革命品德。正是他们追求真理、维护真理的崇高品质和为党负责、顾全大局的态度,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当前,党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总体规划和设计。这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心怀全局观念,处处顾全大局。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无论做什么决策,干什么事情,“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要求。
第五,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遵义会议期间践行党内民主的主要方式,在我们今天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应广泛开展。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党内民主的典范。遵义会议对错误路线的纠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民主讨论的酝酿过程。之前,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讨论,已经对“左”倾错误有了初步认识和纠正。遵义会议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批评和纠正进一步深入。突出的表现是,针对博古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缺少从主观上检查自己领导责任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发言完全否定博古的“正报告”,批驳其对错误的辩解。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李富春等也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展开批评,从而形成遵义会议集中批评“左”倾错误领导的局面。
正是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遵义会议最后决定了中央领导机构的调整、分工及军事战略上的改变等。这些决定是遵义会议集体讨论的结果,是党内民主的结晶,在根本上挽救了党和红军,影响深远。综观遵义会议全过程,可以看出,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召开,能够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是和广泛的、充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民主决策达成科学决策的典范。
现阶段,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必然会面对许多复杂情况和问题,也会面临一些突发偶发事件。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除了需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之外,还应该大力发扬党内民主,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深刻剖析和检查自己,又开展诚恳的互相批评,触及思想和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遵义会议尽管已经过去80年了,但是,它所彰显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顾全大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不朽的,依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不仅要着眼于总结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遵义会议精神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意义,增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和决心。如是看,遵义会议意义深远,遵义会议精神长存!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