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恐怖主义浪潮袭来之际,欧盟国家外长19日齐聚布鲁塞尔,共商反恐事宜。至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发起的反恐战争已进入第15个年头。
然而,无论是最近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还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膨胀扩张,都显示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这让人禁不住怀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究竟出了什么错?为什么恐怖主义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越打越恐的怪圈
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西方国家热衷于武力打击。这种策略短期内看似有效,但只能暂时遏制极端势力,无从根除恐怖主义。
“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虽然一时压制了“基地”组织的势头,但无论在伊拉克还是阿富汗,恐怖主义活动从未消失。究其原因,武力打击对恐怖主义威胁治标不治本,而且以暴制暴,副作用不小。
虽然以极端势力为打击对象,西方国家的军事打击往往辅以政治颠覆,结果摧毁了维系当地社会正常运转的政治、经济结构,由此引发的混乱局面成为滋生极端主义的温床。
于是,西方国家的反恐战争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越是重兵清剿,恐怖主义活动越是猖獗频发,最终形成南亚、中东和非洲三大策源地。
在南亚,随着美国2011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基地”组织伺机反扑,地区恐怖活动呈现上升势头。
在中东,美国以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因此造成的权力真空不但引发旷日持久的教派冲突,更令伊北部边境地带成为极端分子的天堂,在叙利亚局势恶化后彻底沦为“伊斯兰国”领地。
在非洲,恐怖主义最初影响有限,但随着2011年美国领导的空袭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后而失控,极端势力在北非迅速壮大。
西方的反恐战争越打越恐,根本原因在于,军事干预只是一种报复手段,非但不能铲除极端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还为其发展壮大提供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分别驻军多年,仍未能有效改善当地的安全局势,一旦撤军暴力活动立即反弹。
变幻莫测的定义
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理应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往往脱离安全关切,以反恐之名行霸权之实,以双重标准定义恐怖主义,造成极端主义祸水肆虐全球。
细究极端主义兴起的历史,美国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不容忽视。冷战时期,为抗衡苏联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阿富汗的狂热分子大施援手,提供军事、政治和经济支持,希望他们能够击退入侵的苏联军队。这股得到美国援助的极端势力后来发展成“基地”组织,实施了“9·11”恐怖袭击。
对于恐怖主义威胁,美国及其盟友从来都是选择性报复。西方国家高举的反恐大旗看似正义凛然,其实自有一套掺杂大量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的甄别标准,一贯区别对待对其“有益的”和“有害的”极端势力。
“伊斯兰国”本是“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却在叙利亚内战中迅速壮大,美国及其盟友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