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我国智库形态多样,不同智库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智库大多数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所谓社会智库,是指经费自筹、人事独立、利益中立的非官方的第三方研究机构。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提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第三方研究和评估的政策推动下,社会智库进入较快发展阶段。根据2014年1月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统计,社会智库约占中国智库的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中国民间智库影响力排名第一,在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第十。但总体来看,形成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社会智库还寥寥无几,成为我国智库发展中的“短板”。
未来6年是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加快推进我国高端社会智库建设,发挥社会智库的独特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独立、客观的智力支撑,不仅是提升我国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更好地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发挥社会智库在服务决策中的独特作用
社会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反映民间意见、补充完善政府决策的重要保障,在服务决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智库能够更客观独立地发出声音。智库的独立性,是智库产生政策建议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基础。由于官办智库的特点,例如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研究者属于政府公务员编制,其工资和职位由政府决定,研究课题由政府相关部门立项等,研究成果往往容易被其所依赖的部门利益和部门领导意志所左右,容易失去其客观性的立场。与一些官方、半官方的体制内智库相比较,社会智库缘于经费独立、人事独立,其研究更具有独立性,更能体现第三方研究的客观性。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社会智库在服务决策方面可以起到官方、半官方智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增加了决策的可选择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智库更能够反映广大社会成员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公共需求。社会智库植根于社会,利益中立,接地气,深知社会的需求,所提建议更能反映广大老百姓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公共需求。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对农村土地承包期限问题有激烈争论,导致很多农民对土地承包制忧心忡忡。作为社会智库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向中央提交了“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的建议,被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直接采用。
社会智库以问题为导向,既立足短期,又着眼长远,研究更具思路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社会智库立足于基础性研究,但更加注重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思路性建议和操作性方案。这些研究与一些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不同,社会智库既立足于短期,又着眼于长远;不是简单地就问题谈问题,而是紧密结合宏观背景,注重思路性、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研究提出务实的问题解决方案。与一些高校等学术机构相比,社会智库的研究突出以问题为导向,面向未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和建设性方案。比如,2003年SARS危机后,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前瞻性地相继提出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惠及13亿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揽子”政策建议,受到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