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专门对这个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治理现代化”成为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关键词之一,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研究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应该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发展道路相结合,与实现中国梦的复兴道路相结合,概而言之,也就是要在把握好历史定位的前提下做好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推进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找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说,国家政府治理体系,离不开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找到准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这是由以下四点决定的:
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建筑的基本规律要求我们适应历史阶段的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句话是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发展产物、是人脑的生命运动机能,意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人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第二句话是说,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当然,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进一步影响相应的思想观点,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这个基本的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基本范畴,需要有发达的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为此,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夯实经济基础,同时以经济发展作为拉力,全面进行政治及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关键领域的改革,从“现代化”的更高层次上达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均衡。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与规律要求我们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如果片面地、单向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那么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情况很难解释。因为历史证明,巴黎公社失败,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率先迈入社会主义;相反,十月革命,当时相对落后的封建落后国家却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获得了发展,但多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紧张关系下,斯大林模式遭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加上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风波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先在波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都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政治革命,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989年,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调适中寻找发展的路径和轨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探索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寻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稳态平衡,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不断地得以平稳推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也有了六十五年的历史,回顾过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习近平在新的历史阶段,根据发展的实际问题和特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及其改革方向。在取得成功和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严重曲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革命道路选择中的摸索和牺牲,大跃进中出现的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脱离实际,“文革”中意识形态民主化超越整个历史阶段等,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让我们更加明白,准确的历史阶段、明确的历史定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意义重大。
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进国家和政府治理现代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反向推动作用。要适应当前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特征和发展需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乃至国家和政治治理体系,也需要进行现代化的变革和改造。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