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研究要准确把握历史定位(4)

治理现代化研究要准确把握历史定位(4)

五要研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科技的发展是现代化的第一特征,那么在信息化的时代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手段的现代化是难以回避的话题。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继续以政府改革为切入点,完善行政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带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善治。在具体手段上,我们要梳理和分析传统手段和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要正式学习和尝试各种更加符合现代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新手段。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更加深入地分析行政、法律等强制手段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要学习使用协商、对话等非暴力强制手段,使我们的国家在治理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六要研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问题。改革难免会遭遇到阻力,其顺利推进需要有一定的动力机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利益问题,而动力机制就是全面的改革。李克强总理说过,要继续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改革能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问题上,习近平提到了利益综合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只有把利益问题协调好,安排好,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优先的利益得到保障,并且在各种利益之间实现合理均衡,改革才能顺利推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七要研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治理环境和治理任务也很不一样。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的治理手段方式要有所区别。为此,我们要研究改革的步骤、阶段以及目标之间的前后关系问题,公共政策设计中,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习总书记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要注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与任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